1. 首页 > 快讯

财经观察:从广阔内需市场看中国外贸韧性和底气

  我国广阔的内需市场正成为外贸企业的坚强后盾。“新三样”、智能手机、人形机器人……每一个快速崛起的**产业背后,都离不开**大市场的强力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

  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观势谋局,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持续加力发展内外贸一体化,**市场的容纳效应日益凸显。

  早在2020年6月,**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在鼓励企业拓展**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市场”“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2023年12月,**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打通阻碍内外贸一体化的关键堵点,助力企业在****两个市场顺畅切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市场渠道等方面问题”。

  “从我们过去所做预案来看,实际上是有准备的。”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二季度美国所采取的毫无理性的高额关税,带来的冲击是现实的,但我国政策对冲的力度也会超越大家的预期。

  “**具备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强大物质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庞大的**市场,14亿多消费者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外贸企业内销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完整的产业链和**生产能力支持企业灵活调整产品以适应内外市场;有发达的物流和电商体系,永辉超市、京东等零售巨头及行业协会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成熟的内销渠道;还有充分的政策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内需,为外贸企业创造了更多内销机会。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带领外贸企业加速融入**大循环。4月11日,**商业联合会联合七家协会发布倡议书,推动内外贸联动拓展内销市场。电商平台、百货商超推出多项具体措施为外贸企业拓宽贸易渠道、开拓**市场,用实际行动捍卫**外贸企业发展。

  第五届消博会期间,商务部启动“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聚焦10个外贸和消费大省,围绕**行业开展一系列专题对接,畅通外贸企业内销渠道,应对外部冲击,助力稳外贸扩消费。

  外贸企业自身也在主动求变。四川一家从事废油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在开辟东亚及欧洲新兴市场的同时,加速筹建西部**规模的生物航煤基地,“内外”同步转型;江苏昆山一家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在技术和设计创新上下功夫,计划提前上市新品;福建晋江、浙江义乌、广东深圳等地,不少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市场,**对单一海外市场的依赖。

  “**经济是一片大海,**市场的缓冲空间广阔。”**贸促会**委员会特邀顾问洪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初步测算,出口转内销的市场占比不超过5%。同时,这些外贸商品能更好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也会引致一些新的需求出现,达到消费升级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我国如何进一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对美市场风险,提升经济韧性?

  苏剑给出三点建议:一是促进市场多元化,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如南美、中东,通过RCEP等贸易协定(2024年**生效后显著提升关税优惠扩大非美市场份额;二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财税和金融激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产品以符合**标准,提升内外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内销渠道,扩大“外贸优品中华行”等活动,与电商平台合作,构建****销售网络。

  如果说早期外贸是“借船出海”,依托外部市场实现增长,那么如今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则标志着**企业正迈向“自主航行”——依托**大市场的深厚根基,从容应对全球贸易变局。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所说:“**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稳经济、稳外贸政策接续发力,**外贸有信心、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