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举行
经济日报北京3月11日讯(记者徐达、梁婧)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6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畅谈履职经历,传递基层群众的期盼与心声。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代表、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大学**后,她怀揣创业梦想决定回乡养牛,创立养殖合作社。经过多年努力,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农户致富增收。“我最欣慰的是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带动更多乡亲们改变多年来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赵昭代表说,农村需要年轻人,农业需要年轻人。对年轻人来说,农村和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因调解纠纷公平、公正,****代表、陕西延安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樊公道”。“群众给了我这么大的信任,我将牢记嘱托,实践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调解工作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门,矛盾不上交’,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怎样把种在地里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代表、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认为,打开销路是关键,只有让村里的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村民才能增收。去年,武功山农产品配送**落户茅店村,配送**匹配了先进的冷链设施,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村里实际情况,制定精准种植计划,让乡亲们实现订单式生产。如今,村里的农副产品正通过配送**源源不断地售往城市餐桌。
****代表、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是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沙化耕地治理及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一干就是30年,“我们探索实施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到目前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推进了13公里,平均风速**,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我们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介绍,在第四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普查队员们奔赴天山南北,**摸清“家底”,准确记录不可移动文物的环境,及时研判生产生活可能对文物带来的影响,**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代表,湖南中车株洲研究所**、董事长李东林认为,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推动科技成果的“**率转化”,加强科技人才的“高质量供给”。“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在这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辆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李东林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