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相关文章
-
“减法”破壁垒,“加法”增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一
加大力度破除市场壁垒 实现“非禁即入”,清单是第一步。着力化解企业进入市场中遇到的难题,才能充分激发内生动力。 6月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建高分子材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国商飞的第二次“考验”:新...
-
财政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
财政部7月6日消息,财政部日前发布通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财政部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施行之日前,涉上述措施的采购项目已经发布中标、成交结果公告的,可以继续签订政府采购...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而美”法案将加剧美财政赤字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表示,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税收与支出法案会进一步扩大美国的财政赤字。这与该组织关于美国应在中期内降低财政赤字的建议背道而驰。 当地时间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科扎克表示,所谓的“大而...
-
6月亚洲制造业PMI为50.7% 持续保持在扩张区间
从主要国家来看,中国制造业PMI连续2个月上升。印度制造业PMI升至58%以上。东盟国家中,泰国和菲律宾制造业PMI较上月上升,保持在50%以上;新加坡制造业PMI在50%的临界点;马来西亚和缅甸制造业PMI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指...
-
中缅泰:继续联手打击妙瓦底等地电诈 全面清剿电诈园区
会上,三国有关部门就深化警务执法合作达成系列共识,将继续联手严厉打击妙瓦底等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面清剿电诈园区,全量抓捕涉诈人员,坚决铲除涉诈犯罪土壤,切实维护各国人民合法权益。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缅泰有关部门通...
-
内河航运建设“加速跑”:前五个月货运量超20亿吨 江海直达降本增效强活力
今年年底航道整治工程结束后,枯水期水深将提升0.5米以上。据测算,该航道水深每提升0.1米,5000吨级货船可增载约150吨货物,利润可提高约12%。 今年以来,随着长江、西江、京杭运河有关工程加快推进,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将新增...
-
6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5% 亚洲持续保持在扩张区间
数据显示,6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仍在收缩区间,但连续两个月小幅上升,反映出全球经济恢复力度有所回升。...
-
自贸试验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去年试点企业通关时效同比提升70%,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50%。 “根据企业需求,今年药食同源商品通关改革从放宽准入门槛、优化服务流程到强化监管效能等环节上再升级。”青岛自贸片区审批管理部副部长佟鹏介绍,针对贸易类...
-
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杨威说,“更好的质量、更强的实力是我们开拓市场的底气。” 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化质量认证与计量检测、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的融合发展,提升中国制造的核...
-
信息能否“一键迁移”,事项如何跨区域通办——纳税人跨省份迁移便利吗
“税务部门跟办辅导、提速审核,只用1个工作日就办结了迁移业务。”田野说。 “过去,纳税人办理跨区迁移要先注销、后迁移;如今,只需向迁出地税务机关提交一次申请,迁出、迁入涉税事项便由税务部门自动接入办理,审核通过后即...
-
刘国中在广东调研时强调 有力有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应用
刘国中先后来到深圳市、广州市,深入港口码头、科创中心以及农业、农机、电子、跨境电商等企业,实地了解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工稳岗就业等进展情况。他强调,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瞄准种业、农机、饲料、种植养...
-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推动意向合作项目超百个
同时,大会还举办欧洲、东南亚专场供需对接会和5场国际政企交流活动,吸引近200家中外企业参与,促成10余个中外项目合作。大会期间还签订了“中国数字经济联盟”“京台数智绿色协同创新发展合作网络”“数字京津冀协同共建...
-
国务院国资委发文推进央企品牌建设:到2035年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显著提升
要全面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推进品牌深度融入企业发展;要全面加强品牌目标管理,锻造品牌价值提升核心能力;要全面加强品牌过程管理,强化品牌价值提升制度保障;要全面加强品牌资产管理,系统提升整体品牌价值;要全面提升品牌国际化...
-
前5月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6361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6361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支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减税1407亿元;先...
-
生活无碍也要就业无碍——新一轮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出台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廖娟介绍,《方案》覆盖了关键就业领域和残疾人大学生、农村残疾人、盲人等重点群体,在巩固按比例就业形式、完善辅助性就业托底机制的同时,重点培育新形态就业。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