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盈利上市到盈利摘“U”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进阶正当时
科创板助力高成长潜力企业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摘“U”队伍已增至9家。
科创板在设立之初便推出了“市值 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迈出境内资本市场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的**步。中航证券**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创新举措高度契合硬科技企业发展规律:此类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困境,科创板的包容性上市标准不仅为其注入关键资金,助力攻克核心技术壁垒,更能吸引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创新,推动“资本 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从宏观视角来看,此举加速我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对优化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摘“U”阵营日益壮大
自2019年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启航以来,便以多元包容的上市机制为科技研发突破注入强劲动能。第五套上市标准更是打破传统盈利与营收规模的桎梏,聚焦“核心技术获**认可、市场前景广阔”“研发成果已达关键阶段”等核心要素,为具备硬核竞争力却尚处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开辟了通往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累计有37家公司计划通过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其中,20家已成功发行上市,另有1家已报送证监会、2家已获得交易所回复,剩余14家则因各种原因终止上市进程。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五套上市标准为尚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这有助于解决这些企业在成长初期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支持其专注于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亦是如此。在资本活水的浇灌下,首药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23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康太替尼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至此,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科创板公司均已实现核心产品的上市或上市申请获受理。
随着研发成果转化进程不断提速,相关企业经营质效持续向好,科创板摘“U”阵营加速扩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24年,20家通过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39亿元,同比增长45%;尽管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净利润亏损额收窄至68.33亿元,同比缩减39.16%,展现出显著的业绩改善趋势。其中,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神州细胞”和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情形,进而成功跻身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摘“U”阵营。
神州细胞公告称,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较上年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2024年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研发投入等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且公司通过积极控制运营成本、提高研发效率等方式实现降本增效。
**度增强包容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硬科技企业,特别是暂未盈利的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表态,要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2025年2月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题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的署名文章中表示,要深入研究完善发行上市、私募创投等制度安排,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和适配性;3月11日,**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尽快推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然而,包容性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直面诸多复杂挑战。在董忠云看来,首先,未盈利企业通常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以及技术突破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企业盈利能力存疑,增加了投资风险;其次,部分企业可能缺乏真正的科技创新能力,却滥用该标准上市融资,存在道德风险;同时,未盈利企业因市场预期不同,价格可能会有较**动,有较大市场风险。
此外,田利辉补充称,对于监管而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确保投资者权益不受侵害。这需要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未盈利企业的持续监管,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或不当行为。
董忠云称,未来针对科创板有望持续优化上市制度,设立更多针对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标准和规则,更好满足各类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并简化上市审核流程,**上市成本,缩短上市周期,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强化对科技创新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特别是技术研发进展、市场前景等关键信息,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取充分、准确的信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另外,强化市场监督,完善退市机制,确保市场能够实现优胜劣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