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色”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中华财险践行ESG价值发展理念、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摘要:中华财险构建“绿色成色”“普惠底色”“保障本色”“创新亮色”高质量发展四维体系
在双碳目标**全球绿色转型、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在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时代浪潮中,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已然成为衡量保险公司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在全球气候危机持续加剧、**共同富裕目标**深化、金融业社会责任竞争不断升级之下,ESG已从企业履责的“选修课”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保险公司发展ESG也不再是单纯的政策响应,而是出于应对风险结构变化、满足市场需求、构建长期竞争力的综合自主选择。
今年正值中华保险39周年,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始终将“服务**、服务‘三农’、服务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保险保障”作为初心使命,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财险”近期发布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社会责任(ESG报告》(以下简称《ESG报告》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绿色保险发展情况报告》(以下简称《绿色保险报告》。
作为****一家以“中华”冠名的国有控股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财险以ESG为战略总揽,立足农险主责主业,奋力谱写金融“五篇大文章”,淬炼出“绿色成色”“普惠底色”“保障本色”“创新亮色”高质量发展四维体系,四色交织下,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绿色成色筑基新质生产力,以产品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当前,能源结构正发生颠覆性变革,以绿色革命为主题的产业重构加速推进,资本配置向绿色经济不断倾斜,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共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发展绿色保险不仅能够助力提升公司效能,还能帮助公司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破解传统业务困局。
在双碳目标与农业强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中华财险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经营全链条,以农险为核心载体,构建起覆盖耕地、森林、海洋的全域生态保护网。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ESG报告》开篇提到,中华财险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连续三年超过公司整体原保费收入增速,2024年实现绿色保险保费收入202.5亿元,同比增长16.7%;绿色保险业务整体占比达29.7%,在财险公司中位居前列。其中,在传统农险业务中占比高达83.6%。
对于以农险起家,持续深耕“三农”领域近40年的中华财险来说,推动农险体系现代化,对于实现生态保护与企业发展相统一有着重要意义。作为ESG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载体,农险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保持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以及减少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在产品端,中华财险以绿色产品创新打通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建立了涵盖ESG、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等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绿色保险产品数量超过1100个。在辽宁盘锦,中华财险落地辽宁**“海洋碳汇保险”,为当地1万亩贝类养殖海域提供1690万元碳汇保障,**将“碳汇价值”与“养殖成本”结合,创新打造“碳排放配额 保险 银行抵押融资”绿色金融协同新模式。在浙江湖州,中华财险创新推出绿色建筑性能“保险 服务”项目,为保障项目提供事前信用增进、事中风控服务和事后损失补偿全周期服务。同时,中华财险与当地政府和被保障企业形成联动,保障项目与绿色信贷、政府补贴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构建绿色金融工具链。
在投资端,中华财险将绿色理念持续延伸。《绿色保险报告》中提到,中华财险将优先配置风电、储能基础设施REITs,针对光伏项目开发“天气衍生品保险”。发行“碳中和主题保险资管产品”,引入第三方对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开展ESG评级穿透分析,建立“红黄绿”投资预警机制……形成风险保障、生态修复、资本反哺闭环。中华财险表示,将通过一系列切实措施,3年内公司绿色投资规模年均增长可达15%,形成可复制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普惠底色润泽民生需求,让数字科技破解普惠保险**一公里渗透难题
普惠是润泽民生需求的底色,也是中华财险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多年来,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华财险以“服务**、服务三农、服务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保险保障”为初心使命,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大力发展农险、惠民保、普惠家财险等业务,构建覆盖小微企业、农民群体、新市民群体、老年群体的普惠保险生态网络,让金融活水润泽民生末梢,将普惠保险从“广覆盖”向“深渗透”推进。2024年,中华财险普惠保险业务占比超过40%,在财险公司中位居前列。《ESG报告》显示,针对不同群体特征,中华财险构建了差异化普惠产品矩阵。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高、抗风险能力弱”的痛点,中华财险从事前、事中、事后为其提供**系统的产品服务和风险保障。在湖南,中华财险推广“商铺无忧”服务,涵盖营业中断、财产损失、雇员保障三大核心服务。通过简化理赔流程,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需求。
针对3亿新市民群体“安居乐业”的需求,中华财险则构建“保险 服务”生态,覆盖住房、就业、医疗等多场景,推出多种形式的普惠家财险。2024年,中华财险**惠家保项目增至17个,实现保费收入630万元,覆盖20万户家庭。
针对老龄化挑战,中华财险则深度参与28个城市的长护险试点,为2600万人提供1.2万亿元保障,累计为超30万失能失智人员提供护理保障。在保险产品方面,中华财险将适老化服务理念和要求融入产品设计,开发、推广“老来保百万医疗”、“中华如意保•中老年人意外险”等保险产品,对既往症和慢病老年人群给予合理保障,有效覆盖健康医疗、意外等老年人保障需求较大的领域。
在实现“广覆盖”的基础上,如何坚持以人民为**,在农业、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实现数字技术与保险供给多元融合,让科技成果破解**一公里的保障难题,有效增强金融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得性,实现普惠保险“深渗透”,是中华财险接下来探索的**。
在服务农业实体经济方面,《ESG报告》中提到,中华财险在各地上线“智翼”无人机系统、“农眼智管家”、“智慧农险”客户服务平台等惠农科技项目,为农户提供卫星遥感长时监测、专家问诊、农事农技培训等增值服务。以在河北打造的“智慧农险客户端”为例,该客户端将当地涉农保险集成至统一平台,集灾害预警、风险减量、精准承保理赔、自动续保、农技培训为一体,对农险标的进行全生命周期保障监测和全流程数据监测,将科技成果“精准滴灌”到每一名农户身上,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双赢。
保障本色筑牢风险防线,用数字科技带动刚性合规与消保服务共建风险保障基础设施
保险保障是筑牢风险防线的本色,也是中华财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源”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更是支撑中华财险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重标准统一的压舱石。
当前,保险风险形态向隐性、动态方向逐渐发展,传统“事后赔付”的被动逻辑已难以应对诸如产业链波动、数据安全等新型风险。面对新的保障与风控形势,数字化转型将推动保险公司从“风险转移者”向“风险管理者”升级,推动保险保障从“经济补偿”向“价值再创造”升维,推动保险行业织牢经济安全、社会保障、灾害防护三张网,做实社会稳定器职能。
《ESG报告》显示,2024年,中华财险积极应对多地暴雨、洪涝、塌方等灾害,大灾赔付超18.5亿元,受到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广大客户的好评。事后保障之外,中华财险还聚焦事前风险管理、事中风险减量,借助数字化转型,将农业、巨灾、责任险等领域的风险因子转化为可量化、可预测的数据资产,构建了“保防救赔”四位一体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在陕西延安,中华财险将前沿气象科技应用在苹果种植中,同陕西省气象局、延安市气象局开展合作,推出行业**苹果花期防霜冻风险减量方案,以“科技 服务”组合拳构建起灾害防护网,为果农撑起“安全伞”。车险方面,中华财险则与**交管部门合作,在保险行业**了“保交联动、快处快赔”服务模式,实现了1次电话、2通视频、最快10分钟撤离现场、1小时保险赔付的效果。截至2024年底,该服务模式惠及超过32万名客户,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并得到金融监管总局和**交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中华财险以实际行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
在充实中华财险保障内核的同时,数字化转型还在重新定义保险保障边界,赋能推动保险保障突破自身风险对冲局限,将合规建设、消保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企业、客户、监管等多方参与之下,驱动商业向善、社会治理的数字基础保障设施。
《ESG报告》显示,2024年,中华财险**上线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用了五年的时间,追赶了行业十多年的差距,初步实现了规划中系统重塑、体系重构、能力重生的任务目标,对业务的赋能支持和助力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效果逐步显现。在强化风控合规方面,新一代核心系统中设置了12道承保风控防线,同时上线“中华神盾”反欺诈平台,助力科技降赔年化减损7.6亿元;在提升客户体验方面,新系统大幅提升保险产品自动化率,并拥有依据客户个性化保险产品需求提供专属服务的能力。
在科技上下两端,中华财险还注重通过搭建刚性合规制度与有温度的消保服务来形成以“制度 科技 文化”为核心的风险保障模式。《ESG报告》指出,在硬性风控制度层面,中华财险目前已经形成“四梁八柱”**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嵌入自我检视、交叉质检、上级质检“三检联动”,对保险、市场、信用、操作、战略、声誉、流动性、**八大公司层面的风险进行强化监控并及时纠偏。在软性消保文化层面,中华财险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打造“快、简、暖”服务品牌,除大力开展消费者教育宣传外,还注重依法、及时、就地解决消费者投诉纠纷,在多家分公司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小事不出网点,大事不出机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创新亮色驱动转型升级,借科技、制度、文化创新落实ESG治理的社会价值
创新是驱动中华财险转型升级的亮色和强大动力,也是贯穿绿色、普惠、保障三大ESG实践的隐形纽带。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华财险以科技为笔,以制度为墨,以文化为纸,将创新亮色融入经营全链条。从风险减量管理到文化生态塑造,中华财险以**创新打破传统保险边界,让ESG治理从战略框架落地为可感知、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作为国有金融企业,中华财险始终立足主责主业,以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ESG报告》提到,中华财险积极服务核电、国产大飞机等“国之重器”,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领域和**项目的服务力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近4000亿元。
对于中华财险来说,创新应该发轫于科技,外化于制度,**内化于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三者应如齿轮般咬合,驱动公司ESG从合规成本向价值资产进化:科技创新让绿色可衡量、制度创新让普惠可持续、文化创新让保障有温度。
科技创新是筋骨,为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提供理性支撑。比如中华财险新一代核心系统通过构建基于混合云与“双中台”技术的分布式架构,成功实现“以客户为**”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华财险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科技平台基础。中华财险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产品、营销、服务和管理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2024年陆续落地道路交通事故线上定责理赔一体化项目、无人机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安全生产盯盯深化风险减量闭环管理体系等多项创新案例。
制度创新是血脉,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提供合规底座。比如中华财险持续开展“一把手讲合规”“合规警示教育”等合规建设活动,提高了公司上下和一二线部门的合规意识,强化了部门间合规管理沟通与协作,**内部科技文化协同的成本。
文化创新是灵魂,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注入人格活力。《ESG报告》中提到,中华财险注重内部创新型人才筛选培养,通过举办各类业务职业技能竞赛和年度创新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在服务、产品、科技、营销、管理等赛道发掘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激发全公司上下的创新热情。
当绿色成色、普惠底色、保障本色与创新亮色在ESG实践中深度交织,中华财险正以其独特的“四色”画笔精心绘制服务**战略、**行业变革的高质量发展蓝图,为金融强国建设注入澎湃的保险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