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合力加大 财务造假强制退市不含糊
财务**“情节特别严重”,金通灵及相关6人被检察机关公诉,面临追究刑责。7月17日,金通灵发布公告称收到检察机关**书。公告显示,被告单位金通灵及相关6人当以欺诈发行股票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这成为资本市场“财务大扫除”中又一起案例。
2025年以来,因财务**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已达9家。退市类型涵盖重大违法类(如锦州港、普利制药、卓朗科技、广道数字、江苏吴中、交易类(如东方集团、规范类(如紫天科技及财务类(如九有股份、青岛中程。
监管部门对财务**的处罚密集落地。退市不等于免责,刑事追责与行政处罚并重。即便公司退市,责任追究仍在继续。7月4日,锦州港副总裁宁鸿鹏、曹成因涉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逮捕。该公司因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财务**,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标准,7月25日将终止上市。同样,一年前已退市的三盛教育因历史**行为被罚15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打击范围已扩展至全链条。首例“第三方配合**”处罚落地,在越博动力退市案中,证监会**对协助**的第三方个人于某、贺某分别处以200万元、30万元罚款,标志着“全链条追责”机制取得突破。
建制度、加力度、强合作,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对财务**的打击不断加码。据不**统计,2024年证监会办理的上市公司财务**案例128起。
政策组合拳构筑长效机制
2024年是严厉打击财务**里程碑式的一年。《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国九条”明确加大退市力度,配套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细化四类退市标准,财务**“退市触点”增多。比如,连续3年**或单年**超2亿元且占比达30%即触发强制退市,直接“红牌罚下”。
2024年7月,**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跨部门协作体系,推动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打击财务**迈向“标本兼治”,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监管政策合力加大,严厉打击财务**不含糊。据记者了解,1年**、连续2年**的退市指标,以2024年度作为**起算年度;连续3年**的退市指标,以2020年度作为**起算年度。2025年因财务**而实质触及重大违法退市的公司已有9家,犹如敲响了9记警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观察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于7月1日起已经正式实施,近期集中出现多起高管因信息披露违规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逮捕的情况,反映了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进一步震慑了潜在违规者,净化了市场环境。
立体化追责系统性治理
财务**,人人喊打。一系列严惩案例的背后释放出鲜明信号。
——监管趋严,责任主体扩大,从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延伸至第三方配合机构。
2024年6月27日,证监会对配合上市公司越博动力**的第三方主体进行直接处罚,表明监管层对财务**“利益链”和“生态圈”实施“全链条”精准打击的决心。2025年6月,两名注册会计师配合北京某上市公司财务**被判处有期徒刑。在民事维权诉讼中对配合**方同步追责,赛为智能财务**民事诉讼案中,判决公司及相关董监高在承担赔偿责任的同时,判决配合**的供应商也承担了3%的连带赔偿责任,实现“首恶”和“帮凶”同步追责。
华东政法大学**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表示,第三方配合**极大损害了资本市场信任。证监系统对配合**的“帮凶”加大处罚力度,向资本市场所有参与者传递了全链条打击、“零容忍”的强监管信号。同时,财务**强制退市常态化,数量同比增长30%。
——构建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与民事索赔“三位一体”的惩防体系。
2024年,证监会通过年报审阅、现场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大数据建模分析等多元化渠道发现财务**线索,查办相关案件128起,**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等违法行为。2024年证监会及派出机构共作出财务**处罚决定61起,涉及责任主体426家,罚没金额51.37亿元,对恒大地产欺诈发行债券及信息披露违法处以41.75亿元罚款,对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许某印处以4700万元罚款、终身禁入证券市场。扣除恒大地产案后,案均处罚金额1577万元,较2023年1412万元增长12%。严肃追究35起财务**案件中大股东、实控人的组织、指使责任,同比增长近60%。这些处罚通常包括对公司和相关责任人的罚款,并采取市场禁入措施。比如,对鹏博士因操控资产减值计提虚增利润和资产,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被处以3400万元罚款;对紫晶存储案中两家配合财务**的上市公司立案调查。监管部门“应移尽移”,在财务**构成犯罪时将案件移送**、**机关。2024年,证监会移送**机关财务**案件61起,近日隋田力专**信案启动刑事追责,康得新原董事长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震动市场。
民事追责机制从“法律条文”兑现为“真金白银”。2024年监管通过多种途径民事追责保护投资者权益,提起各类民事诉讼37件。投保机构对ST摩登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提起首例代位诉讼,追回被占用资金2.4亿元,实控人及相关高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泽达易盛虚假陈述特别代表人诉讼首例诉中调解结案,7195名投资者获赔2.8亿余元。
政策脉络清晰显示,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监管方向,已从单点处罚转向系统化惩防,通过制度堵漏、技术赋能与跨部门联动,构建“不敢假、不能假”的长效机制。
筑牢防惩“三道防线”
财务**是顽疾,打击防范财务**需要久久为功。在这场持续进化的**战中,监管者、经营主体和投资者共同编织着一张日益严密的防护网。
**道防线是公司治理的基因重塑。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细胞单元,其健康程度直接关系整个系统的活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项系统工程,上市公司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做好公司治理,尤其要突出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市场上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有9万名董事高管、1万名独董、6000名董秘,这些“关键少数”要树立合规意识、底线意识。2023年12月,新公**明确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2025年3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明确审计委员会构成要求**由董事组成且独立董事占多数,审计委员会角色发生深刻变化,从“橡皮图章”转变为真正的“免疫系统”。2025年6月,**上市公司协会发布实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工作指引》,为这个免疫系统注入了三重抗体:身份独立化、运行程序化和职能实质化。2024年报数据显示,这个系统正在发挥作用:广被诟病的“花瓶董事”“人情董事”正在逐步消失,独董们不再沉默,审计委员会开始真正行使否决权,不法大股东肆意妄为的空间正在被压缩。
此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的健康基石。2024年7月,新会计法重罚财务**,对于**、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以前罚款上限是10万元,现在是违法所得的10倍。对于授意、指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以前罚款上限是5万元,现在提高到500万元。
第二道防线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切实履行“看门人”职责。资本市场上,有100多家具备证券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3.5万名注册会计师,平均审计3年至5年,如果认真把报表审好,可以有效把关。普华永道在恒大案中付出的惨痛代价,犹如一记警钟,唤醒整个行业的责任意识。监管层不仅开出了“史上**罚单”,更通过制度设计**行业顽疾:财政部、**院国资委、证监会联合印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切断了“低价竞标”的恶性循环,避免会计审计服务市场“劣币驱逐良币”。**院发布《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明确要求。从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的“大修”到一系列监管规则的发布,扎紧制度篱笆,对会计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管。
第三道防线是市场监管,充分发挥证监会—派出机构—交易所“三位一体”的监管体制优势。防惩财务**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监管已进入“算法时代”。沪深京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如同“雷达扫描”,**盯紧线索上报;各地证监局通过现场监察扎实做好“现场活检”;证监会进行业务监督,构成立体化的监测网络。**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的“惩、防、治并举”策略,正强力落地,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了维权门槛,大数据分析打破了“信息孤岛”,查处周期缩短40%,大大提高了监管的震慑力。
毋庸讳言,当前制度仍有薄弱环节。郑彧认为,要进一步**投资者和投保机构的维权成本,**程度提升投资者通过诉讼获赔的实际金额。业内人士表示,强化财务**退市执行,推动“制度性惩防”完善,核心目标是让财务数据真实性成为资本定价的基石,奠定市场长期信心,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