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振兴乡村也要从城里找答案

  强国建设,既要有繁华的城市,也要有繁荣的农村。不管城市怎么发展,仍然有大量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农业基础仍要打牢,农村根基仍要筑牢。这就要求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一起推动。

  日前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不仅是城市工作的基本遵循,对做好农村工作也极具价值,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城乡关系。

  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在**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史,有的**没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长期跟不上,既不能保障农产品供应,又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步入困境。可见,农村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也会拖累城市发展。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是增强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方面。

  从乡土**到城乡**,转变已经发生。2012年至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从53.1%上升到67%,城镇人口由7.2亿增加到9.4亿。走进村庄,城市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身处其中的人们,从生活到观念,都经历着深刻变化。不过,城市有城市病,如人口**、交通拥堵;乡村也有乡村病,如兼业化、空心化。城市病多由“肥胖”而起,乡村病多因“失血”而生。破解乡村难题,既要在村里做文章,也要从城里找答案。

  先谈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关系城镇化的质量,也关系农业农村改革。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相应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地要匹配,如果城市只要地、不要人,占用了农地,人口却融不进来,建成的住房、基础设施等就会闲置。对农业转移人口要继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特色城镇化的特点是,亿万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有序有效转移,可进可退。不管他们是否在城里落户,都要维护好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次谈地。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也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两者要兼顾。可是,在一些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压倒了农业现代化,甚至在耕地保护上玩起了“狸猫换太子”的把戏。其实,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农用地和生态用地不可或缺。要执行**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

  再谈发展形态。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是要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把农村居民点都变成高楼大厦。不能把乡村建得和城市一样,而要重在发挥特有功能,保持农村特色。有些地方错误理解城镇化,干了“以城吞乡、逼民上楼”的事,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要充分尊重农**愿,让他们自己选择,不能不顾条件拆除农房,强迫农民上楼,逼农民进城。

  无论城市工作还是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是以人民为**,始终注重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城市,强调绿色低碳、崇德向善,主张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对于乡村,强调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主张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乡居民的共同期盼。

  强国建设,既要有繁华的城市,也要有繁荣的农村。不管城市怎么发展,仍然有大量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农业基础仍要打牢,农村根基仍要筑牢。这就要求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一起推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均衡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和反哺能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