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进行时!光伏ETF(159857)有望迎价值重估
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破局”之旅。伴随产能扩张高峰褪去与阶段性供需错配加剧,“内卷”带来的价格压力与盈利阵痛成为市场焦点。在高层明确“反内卷”政策基调下,光伏行业正加速产能出清与结构性优化。
近日,天弘基金《情投E合》间邀请到光伏ETF(159857基金经理祁世超,为投资者剖析供需失衡根源,解读政策应对路径,并探讨在光伏行业估值锚转换的关键时点,如何前瞻把握行业拐点与布局机遇。
破局“内卷”: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的根源与政策应对
主持人:反内卷主题引发市场对光伏行业的关注,能否分析背后原因?
祁世超:光伏行业给人内卷印象,核心是过去几年波动比其他制造行业更剧烈。疫情后,在“双碳”战略推动下,市场预期2030年新能源装机目标远超当时产能,催生了强劲的短期需求脉冲。这吸引了地方政府、产业资本乃至跨界投资涌入,在资本市场上形成火热行情,成为重要主线。但产能规划多是在价格高位时锁定,设备、厂房一旦开建又难刹车,于是“越跌越扩”,形成价格-盈利的负循环。叠加海外贸易冲突、欧洲需求见顶,阶段性消化能力跟不上,过剩感受特别直观。传统制造业没经历如此爆发,自然没有光伏这般剧烈。
主持人:从您的视角看,当前光伏短期需求是否明显萎缩?长期前景是否稳固?
祁世超:光伏的长期需求没问题,长期看,双碳战略仍为行业提供确定性。但短期面临诸多约束,当前挑战在于电网原本为燃煤发电设计,光伏、风电具有季节性特征,占比逼近20%后调度压力陡增。此外,我国优质风光资源多分布于西北,而用电负荷集中在东南,特高压等输电网络建设需时间;火电虽需逐步转型,但短期内仍是调峰主力。未来需通过储能技术、电网改造等手段逐步解决供需错配问题,长期需求无需过度担忧。
主持人:当前光伏产能是否已达**?这种产能水平与2030年战略目标匹配度如何?
祁世超:从满足2030年全球新能源目标看,现有产能仍有提升空间。除**需求外,欧盟、中东、非洲、东南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中东等地区近年才兴起,其需求尚未充分释放。**企业已开始以“整条解决方案”模式出海布局,输出一体化能源服务,这打开了更大的潜在增量空间。
目前看,行业供给约为当前实际需求的2倍,处于明显过剩状态。产能扩张高峰已过,企业转向消化存量产能和技术升级。政策导向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向新技术迭代。因此,尽管总量过剩,但结构性优化与广阔的海外新兴市场相结合,意味着光伏长期需求仍有显著提升空间,与2030战略方向是匹配的。
主持人:反内卷自去年提出以来,在光伏领域具体有哪些政策举措推进?
祁世超:反内卷在光伏领域的推进是渐进的。去年,行业亏损面扩大,连头部企业也陷入亏现金成本困境,危及技术迭代和产业健康发展,促使高层在政治局会议定调“反内卷”。随后,行业协会尝试引导自律,并推动下游招标方综合考量质量、性能等**度指标,但协会约束力有限,尾部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仍可能低价抢单。
今年,政策层面介入力度显著增强,**牵头核心企业推进反内卷,探索市场化与计划性手段结合。计划性路径方面,**召集龙头座谈,酝酿能耗、技术、规模三维准入,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但因涉及地方政府就业、财政等利益,协调推进可能较慢。市场化路径方面,探索“政府 银行 头部企业”联合收储,收购并关停低效产能,成功的概率更高,但需解决资金来源、亏损承担、收购对象选择及意愿等核心问题。预计未来一至两个季度可能出台试点方案,但若关键问题未解,节奏或延后。
跨界镜鉴:新能源车价格战与光伏“内卷”的异同启示
主持人: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现象?
祁世超:当前价格战集中在10万-20万元价格带,一方面,头部车企及造车新势力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高性价比车型。另一方面,新势力在站稳高端市场后正积极向下渗透,传统自主品牌亦发力该区间,导致竞争白热化。消费者在主流价位段对价格敏感度高,部分车企通过减配压缩成本,导致低价位车型投诉量上升,不仅引发产品质量投诉激增,还导致供应链账期延长,供应商资金压力加剧,类似建筑行业“三角债”问题。
政策层面或通过约束价格偏离成本、规范账期等方式干预。此外,海外市场对**新能源车出口设置壁垒,如要求本土化生产,出口产能或回流,**供给进一步承压。价格内卷能否缓解,关键看后续细则落地。
主持人:若以新能源车为镜,光伏供需失衡有何异同?
祁世超:新能源汽车需求韧性更强,竞争呈现差异化特征。在30万左右中高端市场,**车企已形成较强竞争力,竞争焦点已从基础续航转向安全性与智能化,不同车企策略各异,格局相对健康。真正的内卷压力主要集中于10万元上下低端市场,配置差异空间有限,车企为保份额易陷入“成本导向”的激烈价格战,格局承压更明显。而光伏产品高度标准化,且需求端以政府主导(ToG为主,C端消费场景占比极小且尚未充分打开。这种特性使其更易受政策波动和集中 产能投放影响,导致阶段性供需错配加剧。
价值寻锚:PB低位显安全边际,观察行业复苏信号
主持人:当前光伏行业普遍处于估值低位,应如何看待其投资价值?
祁世超:因不少光伏产业链龙头已陷入亏损,所以现阶段从盈利角度难以对其进行估值。此前光伏上涨时,市场以**思维估值,按2030年潜在装机等测算市值空间,而当下行业进入产能过剩、去产能阶段,不宜再用此逻辑。
在产能出清阶段,估值锚需转换,更合理的参考指标是市净率(PB,即市值与净资产的比例。当前光伏行业PB分位数处于历史低位,具备**安全边际,若后续观察到资产质量企稳,PB的参考价值将进一步增强。在“反内卷”政策基调下,当前低位已是布局时点。若后续政策**落地,头部企业份额稳固、盈利恢复,届时估值体系可从PB(资产锚逐步向PE(盈利锚切换。当前投资逻辑应聚焦于行业出清进程及政策催化带来的基本面拐点预期。
主持人:若光伏行业达到可盈利水平,合理的PE区间大概是多少?
祁世超:光伏已过早期快速成长期,即便需求增长,供给过剩背景下需求增速难再达此前大几十的水平,且供给能快速跟上,不会再现集中投产潮。企业吃过亏,政府也会调控产能投放节奏。后续供给侧更多是新技术路线快速投产,老产线逐步退出,供需将**修复。此过程中头部企业更具优势,但当前阶段更应关注行业供需修复节奏,而非简单框定PE区间。如果行业盈利逐步改善,可比对周期成长行业的PE水平,在20倍左右。
主持人:站在当前节点,投资光伏行业会面临哪些尾部风险?
祁世超:尾部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减值与库存压力。由于产业链价格从高位回落超60%-70%,头部企业库存计价已陷入亏损区间,部分企业存货减值损失显著。此外,东南亚产能因规避关税转移至海外,但美国政策收紧导致相关产能陷入集体亏损,后续需探索其他市场投放路径。
行业复苏信号可从财报与价格走势观察:若企业减值规模逐步缩小,表明行业向好;若硅料、组件等价格持续反弹并维持高位,则预示供需关系改善。当前产业链价格仍处底部震荡期,仅偶现阶段性反弹。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上游物料环节报价出现上调迹象,但实际成交情况尚待验证。投资者需跟踪减值修复节奏与价格企稳信号,判断行业是否进入健康周期。
布局之道:政策催化抓拐点,把握光伏行业投资机遇
主持人:作为投资者,该如何把握光伏行业的投资节奏?
祁世超:反内卷政策窗口期或持续半年至一年,需关注政策落地效果。此前2023年四季度政策预期曾引发短期上涨,但因执行不到位导致行情回落。当前新一轮政策尝试下,若产能出清、价格企稳等信号验证,行业或进入修复周期。投资者可从以下三维度跟踪:
一是企业财报,关注减值规模缩减、毛利率改善等盈利修复迹象;
二是产业数据,观察开工率提升、价格反弹是否传导至下游;
三是市场信号,持续资金流入或预示布局窗口。近期上游报价上调,但需验证下游接受度及成交价格传导效果。
鉴于行情可能伴随政策预期反复波动,可在回调至相对低位、结合上述观察点出现积极边际变化时,进行前瞻性布局。核心在于把握政策催化与基本面拐点预期之间的节奏。
主持人:从投资角度看,如何把握光伏与新能源车赛道的投资逻辑?
祁世超:投资者对短期判断易过度反应,而长期逻辑常被低估。光伏与新能源车作为全球能源转型核心方向,兼具周期与成长属性,未来5-10年仍将受益于**外政策支持,潜在需求空间广阔。尽管短期受制于电网消纳、技术迭代等约束,但一旦瓶颈突破,成长性将显著释放。
当前板块处于底部震荡期,资金对“预期差”敏感。若政策与基本面共振,有望触发新一波行情;若验证未达预期,则需耐心等待周期修复。投资节奏上,建议动态跟踪产业变量,以“长逻辑 短验证”框架把握结构性机会。
天弘中证光伏产业ETF(159857作为深市首只光伏ETF,一键打包光伏全产业链优质个股,费率低廉、投资便利,可以满足投资者长期持有以及定投等多种需求。
此外,为了方便场外投资者参与光伏产业行情,天弘基金旗下还有天弘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基金(A类011102,C类011103可供投资者选择,满足普通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天弘中证光伏产业ETF与天弘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基金的跟踪指数均为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该指数成份股具有高盈利、高成长特点。从指数成份来看,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将主营业务涉及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业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硅片、多晶硅、电池片、电缆、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光伏支架和光伏电站等。
近年来,天弘基金高度重视被动指数基金的战略布局,已将其视为货币基金、固收产品外的新增长极。具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天弘基金旗下指数基金规模超过1300亿元,排名行业第9,产品数量超过90只;指数基金持有人超过1200万户,累计服务持有人超过3300万户,持有人户数连续多年位列行业**。其中,ETF产品规模超过700亿元,产品数量超过30只,满足了投资者从权益到债券,从宽基到行业,从策略到商品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
业绩表现上,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天弘基金旗下有25只指数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超过30%,11只产品超40%,更有7只基金位居同类前10。在国泰海通证券公布的《公募基金的工具属性评级》中,截至一季度末,天弘基金参评的35只指数基金**获得三年四星以上评级,其中27只获得三年五星评级,在**88家参评基金公司中位居第6。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投资于本基金**盈利,也不保证**收益。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关于指数产品规模、产品数量、规模排名的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12月31日。ETF产品规模、数量截至2025年6月30日,来源wind。产品数量相同产品的A/C份额合并算成1只。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