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天弘基金走心季报:信用债ETF规模激增背后的挑战与智慧应对

  近期,公募基金二季度报告相继披露,天弘基金经理彭玮以其与投资者真诚的沟通态度成功“出圈”。

  作为一名被动投资的基金经理,天弘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简称“信用债ETF天弘”,代码159398基金经理彭玮没有用冰冷的公式与套话堆砌报告,而是选择用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将规模激增背后的挑战、应对与思考,向投资者坦诚道来。

  信用债ETF站上风口:政策驱动下的历史性升级

  2025年以来,债券市场迎来重大变革。6月6日,**结算一纸通知,正式将信用债ETF纳入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质押库,填补了此前**部分利率债ETF可参与质押式回购业务的空白。

  政策闸门开启后,资金洪流疯狂涌向信用债ETF。二季度以来,市场11只信用债ETF二季度末规模突破2200亿,较一季度末猛增1400亿。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二季度末规模1282亿,较一季度末增加993亿。其中信用债ETF天弘规模从年初成立时的30亿元飙升至116.84亿元,大幅增长86.84亿元。低费率、便捷交易、场内质押融资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配置工具。

  彭玮在季报中分析,这一“爆发式增长”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券ETF以其被动指数特性与成本优势成为资金的“避风港”;二季度债市窄幅震荡叠加央行精准调控,使得信用债的配置价值更受青睐;而纳入质押库带来的融资便利性、产品本身的良好流动性及T 0交易机制,则进一步吸引了交易型资金的青睐。

  规模激增的“幸福烦恼”:三大举措巧解补券难题

  信用债ETF天弘在短时间内的规模**,既是机遇,也让彭玮遇到了诸多“幸福的烦恼”。

  “其中最为普遍、最为突出的是补券问题。”彭玮说,“由于满足做市券要求的债券供给有限,成分券扩容速度远跟不上产品规模增长。剔除不满足质押要求的债券后,二季度末沪深做市信用债ETF产品规模在各自可投成份券余额中的占比分别高达19.8%、15.8%,供需矛盾凸显。”

  面对严峻的补券形势,彭玮并未选择“按图索骥”的被动等待,而是以主动管理者的姿态,在季报中详细拆解了三大破局之策,努力让基金的补券成本处于合理的水平,跟踪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首先,他通过二级市场积极寻找性价比高的成分券,甚至主动向做市商询券,力求在有限的供给中优化持仓结构。其次,他将目光投向**市场,参与未来可能成为做市券的债券投标,提前布局潜在优质标的。**,在成分券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选择适量配置流动性较好的非做市信用债和利率债,避免投资者资金闲置,再逐步置换成成份券。

  被忽视的“机会与风险”,点亮折溢价套利航标

  如果说补券是信用债ETF规模扩张的“硬币一面”,那么折溢价则是另一面不可忽视的隐性机会。彭玮在季报中提醒投资者关注折溢价指标,“由于ETF二级交易价格受市场情绪影响,往往会出现相对于净值的溢价或折价。二季度,信用债ETF天弘大部分时候处于溢价状态,溢价幅度**达30~50BP,低时则有5~8BP的折价。”

  彭玮并未止步于现象描述,而是进一步为投资者提供“行动指南”。他坦言,“投资者可通过密切关注折溢价变化,选择合适时机进行买卖操作;若具备**专业能力,还可结合对产品净值走势的预判,尝试一二级市场的套利机会。”如此富有同理心的投资者教育言语,在主动型基金中都很少有,更何况出现在一只成立刚半年的指数基金的季报中,可见其对持有人的呵护和重视。

  信用债ETF的崛起,不仅是债券市场工具创新的成果,更是投资者资产配置理念升级的缩影。从最初的“避险工具”到如今兼具“稳健收益”与“交易便利”的属性,信用债ETF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可。

  彭玮这份“走心”的二季报,为债券指数基金市场注入了更多人文温度。它清晰地传递出,被动投资绝非冰冷的指数复制,其背后蕴含着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智慧与主动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坦诚沟通与责任担当,更是公募基金行业“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核心价值最珍贵的“压舱石”。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基金及所跟踪指数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基金**盈利,也不保证**收益。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