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债市“冲击波”:谁在偷笑?谁在颤抖? 基金公司打出应对“组合拳”

  债券基金经理王飞(化名又一次踏入机构客户的大门——这已是近10天内,他第3次拜访机构,只为恳请客户暂缓或分批赎回自己管理的债券基金。

  故事的背后是债券基金又一次出现“赎回风暴”。7月24日债市大幅回调引发连锁反应,公募债基创去年“9·24”行情后**单日赎回规模纪录,基金连续3个交易日累计净卖出债券超1200亿元。7月以来,更有40余只债基因大额赎回而被迫调整基金份额净值精度。

  股债“跷跷板”效应正持续发酵——股市、商品市场持续向好,债基却深陷泥沼,部分流出资金正进入权益市场。债券基金经理们开始多线发力:降久期去杠杆,提前预防净值波动;紧盯散户情绪,做好流动性应对措施;挽留机构客户,缓解赎回压力。

  债基遭遇“赎回风暴”

  “7月24日那天,债市大幅回调,债基的赎回比较多。第二天,人民银行大量投放流动性后,债基整体赎回的压力有所缓解。”北京一位债券基金经理李华(化名坦言,“不过7月29日债市再次回调,债基的赎回情况我们正在密切观察。”

  华西证券宏观固收团队相关研报披露的第三方债基申赎数据验证了这位基金经理的说法,7月21日以来,公募债基净申购指数持续为负,24日已扩张至-29.2,显示公募债基遭遇去年“9·24”行情之后的**单日赎回。华泰证券固收研报显示,7月22日-7月24日基金已连续3个交易日净卖出债券,累计净卖出规模超1200亿元。

  从微观层面看,7月以来,债券基金因出现大额赎回并调整基金份额净值精度的公告相比之前大幅增加。据不**统计,7月以来因发生大额赎回而发布份额净值精度调整公告的基金多达42只。仅7月21日以来,遭遇大额赎回的基金就有15只。而6月,**22只基金因发生大额赎回而发布份额净值精度调整公告。

  “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近期每周债基都有**规模的赎回,**数字看起来不小,但和公司整体盘子相比,占比并不高。赎回的风险整体可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债券业务相关负责人王宁(化名表示。

  资金流向何方

  “这一波债基赎回,以理财资金的赎回为主,也有一些其他资管机构采取了防御性操作。”李华透露。

  从赎回原因看,股债“跷跷板”效应成为主要原因。“股票、商品市场再度走强,不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幅度都远超投资者预期。风险偏好的不断强化在**程度上削弱了债市的性价比。此外,利率点位过低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这也是债券资产受其他资产影响较大的原因,即其本身的性价比就过低,利率下行空间有限,因此一旦有利空扰动,就会出现明显调整。”中泰证券固收**分析师吕品在研报中表示。

  “7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上攻,近期沪指已经连续突破多个关键点位。反观今年的债市,并没有延续去年的强势行情,债券基金收益率偏低,有些甚至出现亏损,很多债基投资者持有体验并不好。因此,一旦出现更好的机会,资金就会有流出迹象。”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表示。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4252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中长期以及短期纯债型基金中,今年以来回报率**的**5.01%,**140只产品今年以来回报率超2%,超过72%的纯债型基金回报率不足1%。417只纯债型基金今年以来回报率为负。

  “对于机构资金来说,虽然纯债基金的收益率偏低,但二级债基的收益率相对不错,机构资金赎回纯债基金后,一般会买入含权的二级债基。”一位基金经理透露了赎回后资金的大致流向,“据我们了解,散户赎回债基后,更多是去买股票或者权益产品。”

  基金经理采取多种措施

  面对债券基金的赎回压力,基金经理也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

  “在近期这一波债市调整中,不少公募基金已经**了持仓债券的杠杆和久期,债市调整对基金净值的冲击会相应减小。”李华表示,“对于一些机构投资者,我们也会提前沟通,希望稳住机构投资者,或者建议他们分批赎回,将影响降到**。”

  另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表示,近两年,随着利率的持续走低,基金经理对债券基金的管理也越来越精细,流动性管理也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他透露,由于自己管理的产品以个人投资者居多,所以他会比较关注支付宝、天天基金等互联网平台上投资者的留言和讨论,以此来关注投资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如果出现大规模赎回的迹象,会提前在流动性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事实上,近期也有不少债券基金通过分红留住投资者。Wind数据显示,以权益登记日计算,截至7月29日,有924只纯债型基金6月以来公告分红。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848只。“在震荡市,通过分红可以减少基金集中赎回的压力,还有部分公司希望通过分红**净值,从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对于规模较大的基金而言,可以通过分红,**管理规模,也**基金持仓风险。”王宁表示。

  华泰证券固收研报表示,与此前的几轮赎回风波相比,本轮赎回冲击持续时间不长,冲击力度并不算大,主要是基金净卖出债券规模、相关产品回撤均处于可控范围,债市调整幅度也低于过往。对于赎回风波是否持续发酵,该研报提示,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旦债市形成赎回反馈,容易出现**的“自我强化”,加之信用债ETF规模提升幅度较大、T 0交易方式更加灵活,也有一些值得警惕的迹象。

  “也有机构趁着债市回调开始买入债基。资金有进有出,债基出现螺旋式回撤的概率不大。”王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