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向“新”集聚!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发力 金融产品“量体裁衣”服务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8月1日,**人民银行召开下半年工作会议,继续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包括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快增长,加大“两重”“两新”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等。

  “增”“减”“优” 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显效

  2025年以来,尤其是5月以来,**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集中发布了降准降息等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这些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怎么样?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字——“增”“减”“优”。

  增的是金融总量。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人民币**同比增长7.1%。减的是融资成本。比如1—6月,新发放企业**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这些**去了哪里?优的是信贷结构。6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小微、养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增速同比增长12.5%、25.5%、12.3%、43%和11.5%,都高于****增速。这些数据都体现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持力度。

  帮小微企业融资 “工作专班”显身手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一直是金融支持的**方向。2024年以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融资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一机制又是怎样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

  缺乏抵押物是小微企业融资中最常见的难点。在温州,这家小企业的厂房是租的。不久前,当他们想融资时就遇到了这个难题。

  他们把企业的需求和难点反映给了专班工作人员,两个工作日内就获得了100万元纯信用**。高兴的不只是企业,银行也是受益方。

  随着大数据的应用,银行对于企业各类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市、县**都成立了“工作专班”。将地方的工信、财政、税务等部门,甚至街道办事处等聚集在一起,对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深入摸排后推送给银行。这一机制对科创类小微企业的融资帮助格外明显。

  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已累计走访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占比32.8%。

  小微企业融资态势向好 如何做到?

  2025年上半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继续保持三大趋势——增量、扩面、降价。这些是怎么做到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万喆介绍,首先肯定是货币政策“精准滴灌”释放了低成本的资金。比方延续普惠小微**支持工具,还有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引导银行以较低的利率来发放专项**。另外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推动实际利率下降。风险共担机制也在深化,破解“不敢贷”的瓶颈。有的地方就建立了政银保单四方风险分担机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损失就按照**的比例来分摊,使得不良率的容忍度提高,直接推动**增速的跃升。另外依托大数据风控和智能审批系统,金融系统就能实现秒批秒贷。上半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延续向好态势,这个成效得益于“政策工具创新 机制改革深化 技术赋能升级”的三重驱动。

  科技金融**发力 资源加速向“新”集聚

  除了支持小微企业,支持科技创新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啃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硬骨头”,还是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些“潜力股”,桩桩件件都离不开资金保障。除了科技**之外,2025年以来,人民银行还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两项增量措施,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二是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从信贷、债券、股权等多方面发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截至5月末,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金额达到1.7万亿元,是2024年末的1.9倍。累计支持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为近4000个**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金融支持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

  技术价值评估难 风险收益不匹配

  但也有些科创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为什么,又有什么解决办法?未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还能怎么做?

  万喆表示,科创企业融资难与金融机构风控难并存,根源还是在于技术价值评估难,风险收益不匹配。从解决方案上来说,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与金融机构共同来承担科创企业的融资风险。要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的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的一些科技金融人才,提高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评估能力。还需要优化融资流程和产品创新,包括简化科创企业融资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进行线上服务等。2025年上半年实践表明,只要把货币政策进行“精准滴灌”,把风险管控从被动防御升级为主动管理,而且让金融产品走向“量体裁衣”,就能够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