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开展知识产权信托 行业探索迈向深水区
财经8月5日讯 日前,**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版权局等7部门印发《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提出“鼓励信托公司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引。《方案》聚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机制、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
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金融生态
《方案》以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目标,提出多项创新举措,涵盖五大方面15项具体任务:
优化质押登记与信息共享方面,《方案》要求**推进专利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线上办理,依托银行网点、知识产权登记大厅设立“一站式”服务点。推动**版权保护**开通版权质押登记绿色通道,建设在线登记及公示平台,缩短办理周期。同时,促进商标权、专利权质押登记信息与央行征信**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共享,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
完善价值评估体系方面,《方案》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知识产权内部评估体系,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质押**可通过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确定价值。指导行业协会制定符合北京特点的评估指引,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智能化模型,支持以企业知识产权整体评价替代传统价值评估,探索评估机构白名单和金融导师库制度。
在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方面,《方案》明确支持信托公司开展知识产权信托,探索提供权益管理、保护、代际传承、公益慈善等服务,实现知识产权安全保管与成果转化收益管理。鼓励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线上产品,延长**期限,提高中长期**比例;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类、海外维权类保险;探索知识产权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票据(ABN等业务模式。
健全交易与处置机制方面,《方案》提出发挥北京知识产权交易**、版权贸易基地功能,在交易市场成熟后探索知识产权确权登记在信托、理财等资管产品名下的路径。鼓励设置知识产权质物处置专门版块,通过集中拍卖、第三方收储等方式推动质物流转,支持设立质物收储、运营机构。
强化风险分担与协作方面,《方案》要求完善市区两级质押融资成本补贴、风险补偿机制,鼓励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共同体,对高风险项目探索“共贷、共保、共担”模式。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信息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入园惠企”、银企对接活动促进科创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
破解发展核心瓶颈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研究员邢成表示,北京《方案》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确权登记至信托产品名下的路径,解决了信托财产独立性认定的法律障碍,为风险隔离提供制度保障。相较于江苏等地侧重质押融资的试点,北京方案提出“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和“智能化模型”,可简化评估流程、**操作成本,前者通过行业地位、技术成熟度等定性指标弥补传统收益法评估的滞后性,后者利用大数据动态跟踪专利引用率、市场交易等数据,提升估值时效性。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称,北京七部门出台的《方案》,**不在于对信托公司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的政策指引,更多的是建立知识产权的资产标准化评估、市场**流转、专业第三方运营的市场机制,配套制度激励和工具创新加速金融生态的成熟,**业务门槛,提升知识产权资产的可交易性、可管理性、可增值性,直指知识产权信托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瓶颈。
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周萍认为,北京市《方案》通过核心举措推动知识产权信托发展:一是法律上探索知识产权登记在信托产品名下以明确财产独立性,规避权属争议并提升效率,较江苏收益权转让模式更适配结构化产品;二是评估机制以“技术成熟度 市场壁垒”等**度整体评价替代传统估值,结合智能化模型动态估值使误差率**;三是生态上推动信托公司提供权益管理等增值服务,形成“评估-融资-转化”全链条。
信托公司多点突破探索业务模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信托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在知识产权信托领域开展多项实践,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服务信托模式:聚焦知识产权管理与收益分配
北方信托是知识产权信托领域的积极探索者,2024年设立业内**专注于知识产权信托的业务部门,同年与天开发展集团合作发布天津市首单知识产权信托产品,为南开大学科研团队提供专利成果转化收益管理服务。2024年,北方信托再下一城,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设立“生物菌株及生产工艺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以36项专利权为基础资产,提供运营托管、交易执行、收益分配等服务,助力专利成果转化。
中诚信托同样表现活跃,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已落地4单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业务,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以发明专利为核心财产设立信托,提供财产管理、处分等服务。中诚信托投资研究部认为,知识产权信托不仅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还能帮助权利人管理知识产权并获取收益,长期有效实现知识产权保护。
资产证券化模式:盘活知识产权价值
华润信托以知识产权信托为抓手,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末,参与发行的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合计22.61亿元。2023年末,光大信托参与发行**首单稀土钨行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以79项发明和专利权为质押,通过深交所发行证券化产品,解决科技类中小企业增信难题。
山东国信落地首单数据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以“1项专利 14件软件著作权”收益权为主体,为瞪羚企业山东微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收益集中管理、分配及账户监管服务,实现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价值护航、机制保障、权益锁定”。
校企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山西信托携手中北大学、山西利普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将高校与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信托财产,提供融资、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化。此类模式通过信托机制连接科研机构与市场主体,有效解决专利“沉睡”问题,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上海近期也有创新实践,发布****的知识产权服务信托公司化运营模式,由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与上海**信托签约推出,通过“医院专利许可临转院 临转院现金入股”方式,解决医院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合规性难题,****临床成果公司化项目已落地,8项技术许可转让合同金额达7820万元,并有多家医院参与合作。同时,上海还设立首期规模1.8亿元的临床转化种子投资基金,聚焦临床早期创新项目,助力成果转化。
业务瓶颈与突破路径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知识产权信托仍面临多重挑战。中诚信托投资研究部指出,现阶段**知识产权金融尚在起步阶段,总量规模较小,与科技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存在知识产权价值不稳定、交易运营低频、高质量专利欠缺、客户认可度不一等问题。
邢成认为,现有案例显示差异化路径已显现:北方信托的“专利管理 收益分配”服务信托聚焦高校实验室,解决专利沉睡问题;中诚信托的“证券化 运营分成”模式则针对科创企业融资需求。未来可深化三类模式:一是“技术孵化信托”,通过约定对赌条款绑定研发团队与投资人利益;二是“产业链协同信托”,以核心企业专利池为标的,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许可融资;三是“跨境IP信托”,利用信托跨境架构服务技术引进。突破瓶颈需构建三大能力:动态估值系统,如嵌入专利无效预警模块、复合型团队,如技术经纪人 法律专家,以及通过“优先-次级”结构化设计缓释价值波动风险。
周萍提出,信托公司在知识产权信托领域需突破的核心瓶颈包括:针对价值波动与流通不畅问题,双管齐下破局。风控上建立动态评估模型,实时跟踪专利引用、技术迭代等数据预警风险,联动交易平台完善流通机制,引入风险补偿工具缓释波动;人才上通过“高校合作 专项激励”培养金融 知识产权 技术复合团队,夯实专业服务能力。
生态构建决定规模化前景
《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服务便捷**、信息共享畅通、体制机制**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这一目标为知识产权信托发展提供了明确时间表。
邢成表示,未来3-5年知识产权信托能否规模化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政策协同,需推动知识产权局与金融监管部门统一信托登记效力认定;二是市场基础设施,如建立**性知识产权流转平台,解决处置流动性问题;三是盈利模式突破,探索“基础服务费 超额运营分成”的可持续机制。信托公司应定位为“资源整合者”,形成“评估-融资-运营-退出”的闭环生态。
喻智认为,未来3-5年,知识产权信托形成规模化发展高度依赖生态支撑,并非信托公司“单打独斗”能实现的。若监管推动的交易生态与金融生态能持续成熟,知识产权信托将真正具备规模化发展的能力。
周萍指出,知识产权信托作为服务科创企业的有效工具,未来3-5年将涌现更多实践案例。这一趋势既是信托公司落实**战略、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主动作为,更源于需求、政策与技术的多重驱动共振。实现规模化需构建多方协同生态:监管部门明确政策边界,交易机构强化专业评估与数字化交易能力,银行、证券等机构通过资金注入与风险共担机制补位,信托公司则聚焦模式创新,深耕证券化与运营管理。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生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信托有望成为信托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在服务科技金融、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行业相关动态,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