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超92亿元
近日,财险公司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6日,已有76家财险公司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76家财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94.89亿元,实现净利润92.52亿元。剔除2家新成立险企,74家财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上同比均有所增长,其中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92%。
受访专家表示,财险公司净利润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低基数效应、承保端优化及投资收益回暖等因素。展望未来,财险公司需通过科技赋能、优化产品结构等举措,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68家财险公司实现盈利
在保险业务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大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分别为592.70亿元、423.87亿元和101.44亿元。
在净利润方面,今年上半年,国寿财险和英大财险的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24.28亿元、10.53亿元。76家财险公司中,68家实现盈利,合计盈利94.38亿元;8家亏损,亏损额合计1.86亿元,亏损公司数量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2家。
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尚无可比数据。剔除这2家新成立险企后,其余74家财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净利润同比增长92%。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半年财险行业净利润大幅提升,是承保优化和投资回暖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稳健增长,综合成本率整体下降,承保利润显著改善;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提升,再加上去年同期财险公司利润较低,今年净利润因而大幅上涨。
综合成本率有所改善
综合成本率是衡量保险公司承保端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当其高于100%时,意味着财险公司在承保业务上出现亏损。
今年上半年,受产品结构优化、自然灾害损失减少等因素影响,综合成本率超过100%的财险公司数量有所下降。具体来看,今年共有40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超过100%,较去年同期的44家有所减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副主任龙格表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车险综合改革持续深化,车险定价更加精准,成本**;二是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结构优化;三是严格车险费用管理,减少了“拼费用”现象;四是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比减少,提升了财险公司的承保效益。
在影响综合成本率的诸多因素中,新能源车险的高赔付率一直备受市场关注。1月份,**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合理**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要求。
龙格认为,在新规引导和市场经验积累下,险企风险控制有所优化,新能源车险市场初现改善迹象。然而,新能源车险市场经营仍面临电池成本高、维修生态不成熟等挑战,短期内难以**盈利,险企或在局部领域率先突破盈亏线。
展望未来,杨帆表示,财险公司应多方面优化产品结构:一是深入挖掘新兴领域需求,加大对绿色保险、科技保险、网络安全保险等创新型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二是对传统车险产品进行升级,结合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开发差异化车险产品;三是持续优化非车险产品结构,提升责任险、农业险等业务占比,创新保障模式。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营销和定价,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推动财险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