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力负荷连创新高,负荷辨识技术筑牢保供防线
据**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7月16日,****电力负荷**突破15亿千瓦,达到15.06亿千瓦,较去年**负荷增加0.55亿千瓦,刷新历史纪录。江苏、浙江、广东等多地负荷记录被打破,迎峰度夏和能源保供进入关键阶段。
极端高温叠加产业复苏,用电负荷再创新高
近期,**多地持续高温,多省市气温超过40℃,叠加高湿度形成“桑拿天”,显著推高商业和居民空调用电负荷,占比高达48%。例如,7月某日,上海当天的空调用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满负荷发电4小时。
与此同时,产业复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释放电力需求。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扩产、光伏组件(隆基、晶科新基地投产等高载能产业用电同比增12.3%;AI算力**用电也持续攀升,如北京亦庄、上海临港集群等园区单体负荷超过100万千瓦,较2024年翻倍。
尽管面临持续高负荷,今年**电网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大规模停电未再出现。这背后,除了发电与输电能力的提升,更离不开用电侧的智能化管理与柔性调节能力的提升,其中,一项关键技术正发挥着“隐形骨干”作用——电力负荷辨识技术。
负荷预测与预警,电力保供的“先手棋”
每台用电设备在运行时都会产生独特的用电特征,如电压、有功功率波形、启停电流等。负荷辨识技术则通过对用户用电数据(如电压、电流的非侵入式采集与分析,结合智能算法,可分解和识别不同电器及其运行状态、功率消耗等。
负荷辨识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电网精准掌握用电结构和实时负荷分布,实现对负荷的预测预警,并作为电力系统规划、运营和市场交易的基础工具,在影响电力供需平衡、电价波动、资源优化和电网稳定性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电力保供场景中,负荷辨识技术能够有效辅助预测尖峰负荷与时段,从而辅助调度**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柔性调节手段,提升电力系统在极端负荷条件下的响应能力和运行韧性。
同时,负荷辨识技术正逐步拓展至智慧城市治理、社区服务、商业综合体能效管理等新兴场景,为城市治理和企业运营提**细化、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工具。
行业认可:以创新实践**行业应用
近日,IDC发布《IDC PeerScape: 电力行业负荷辨识技术**实践》报告。报告指出,负荷辨识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日益紧密,已成为推动电力行业变革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报告研究和收录了志翔科技、国网新疆公司等在该技术上的**实践案例,对具体场景和应用如城市老旧社区电动车充电隐患治理、广域网负荷监测、校园用电安全等,进行了挑战分析、技术应用解读和项目成效总结。
IDC****研究经理李鑫表示,电力负荷辨识技术正从单一监测工具向能源管理核心基础设施跃迁,短期增速将超 35%。并建议技术厂商优先布局“硬件轻量化 云端智能分析”双轮驱动模式,增加跨场景复制能力,构筑竞争壁垒。
作为入选报告**实践案例的企业之一,志翔科技自2023年起即开展电力负荷辨识技术的多场景创新探索,推动该技术从电网侧向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延伸。此次入选IDC**实践报告的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监测系统正是该技术在社区管理侧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的应用。而在电力企业侧,志翔科技已为多地电网公司部署空调负荷监测与柔性调控方案,通过精准识别用电设备及其运行负荷状态,提升预测与应对能力,助力电力资源科学调配。
未来,志翔科技将持续深化负荷辨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助力构建安全、**、智能的电力系统,为**电力安全保供和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志翔方案”。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