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平衡好三方面因素 促机器人产业行稳致远

  人形机器人灵巧地组装精密零件,农业机器人展示果实采摘的毫米级操作,护理机器人已能完成80%的老年公寓日常服务流程……在2025世界机器**会上,一系列场景折射出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趋势:技术突破正从实验室走向多元应用场景。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梯队,下一步,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如何以场景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对于产业链各方而言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我国从机器**国迈向机器人强国,需要一场深刻的“场景革命”。

  机器人产业需平衡好三方面因素,构建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首先,聚焦细分场景,让前沿技术更好对接真实市场需求。

  部分人形机器人能完成高难度舞蹈,却难以胜任家庭护理中的端茶倒水工作。这背后存在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错配的问题。

  对此,企业可建立“需求工程师”队伍,深入工厂车间、医疗养老等一线场景,将用户痛点转化为技术参数。例如,在2025世界机器**会上,上海某机器人企业通过3个月在医院蹲点,开发的输液机器人已落地**200家三甲医院。

  其次,弥合成本与价值断层,让用户真正用得起“好产品”。

  工业机器人操作精度可达微米级,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高昂的价格却是一道使用门槛。一线市场的反馈表明:成本与场景价值匹配,技术才会更有生命力。

  对此,建议产业链加速形成商业化闭环,通过零部件国产化**硬件成本,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模块化解决方案,让中小应用企业用得起、敢尝试。目前,多地已成立机器人创新**,各方应加快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立足**布局海外,建立产品标准互认体系。

  当前,我国机器人标准工作体系已初步构建,中试、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加速布局,技术、应用、标准均逐步“出海”。在笔者看来,下一步应推动**标准与**接轨,**在具身智能、人机协作等新兴领域抢占标准制定先机。建议产业链企业联合发起专项“出海”行动,联合海外企业建立机器人互认体系,推动安全标准、测试方法成为区域共识。同时,头部企业可以建设海外“场景实验室”,反哺**技术升级。

  笔者认为,当企业以“工匠精神”深耕场景细节、政策以“滴灌思维”精准支持产业,机器人产业链将在全球版图上刻下更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