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内畅外联促交通运输提能增效

  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是有效衔接供需、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我国已建成全球**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目前,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9万公里,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这一庞大网络支撑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运转。

  但还要看到,对照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交通运输市场在跨方式一体衔接、跨领域协同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跨区域一体化联通存在堵点卡点,衔接区域市场能力有待提升;交通物流运行质效不高,支撑资源要素**流通能力有待提升;服务质效尚显不足,促消费、稳就业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交通运输市场制度规则不统一,公平竞争和统一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等等。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1%,通过专项行动**运输成本约2800亿元,但较**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当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对**经济循环造成阻碍。需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以**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循环的不确定性。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对**推进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今年7月召开的**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作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支撑,推动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建设面临更高要求。

  未来,需聚焦“内联外畅、软硬联通”齐发力。对内打通流通大动脉,破解区域、城乡分割,服务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促进商品、要素**流通;对外提升与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便利化水平,建设安全韧性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是打通跨区域堵点,推动区域市场协同发展。主动适应产业梯度转移和跨区域协同协作,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贯通提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资源保障和生产消费区域融合联通。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通道联通,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推进长江、西江、京杭运河、淮河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加强支流和省际航道建设,基本打通跨省航道主要瓶颈和碍航节点,破除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推进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中欧班列集结**等物流枢纽建设,提升**性综合交通枢纽全球互联互通水平。

  二是**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要素流通效率。推动交通物流要素向制造业集群延伸、融入**产业链,促进交通物流与**产业间设施联通、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加快培育新型物流集成商,提升交通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为生产企业提**细化、定制化供应链服务。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研究制定多式联运管理制度和“一单制”“一箱制”技术标准,推进各方式间转运交接、货物交付、信息互联、保险理赔等规则衔接。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发展市场化的直达货运班列,拓展高铁快运功能,促进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型。

  三是加快运输服务转型,助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推动交旅融合发展,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完善节假日热门景区景点客流、运力动态监测和调度机制,**响应、及时保障游客出行需求。拓展交通运输服务新兴消费场景,建立健全自动驾驶、低空运输等领域制度规则,通过应用场景示范,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区域、分拨**等建设充换电站,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货运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

  四是强化监管,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中欧班列、民航航线等价格补贴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交通运输市场平稳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统一的货车超限超载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领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推动船舶检验**“通检互认”,扩大适用船舶类型和检验项目范围,统一检验流程和标准。健**约车、网络货运等新业态监管规则和标准,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