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点的A股贵不贵?当前市场处于什么位置?
来源:华夏基金
行情果然在半信半疑中成长。
近期,市场涨势如虹,A股市值突破100万亿元、日均成交突破2万亿元、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大关,行情来得如此之快,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预期。
在指数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一场群体性“焦虑”却开始蔓延。有人踏空拍断**,也有人担忧“高处不胜寒”。
在股市喧嚣中,我们或许该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行情来了,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操作?
01
A股过热了吗?
行情走到哪里了?
随着沪指站上3700点,不少投资者不禁要问,市场过热了吗?
我们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
股债性价比在什么位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牛市中衡量股债性价比的股权风险溢价往往会逼近甚至低于0%。而当前这一指标仍在2.95%左右,处于历史64%分位点的相对均衡区域,意味着当下尚未进入过度狂热的阶段。(来源:Wind,截至2025-8-18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5.8.18-2025.8.18。风险溢价=1/市盈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般来说风险溢价越高,股票资产的相对价值越高。
主要指数都回到21年高点了吗?
虽然上证指数突破2021年的高点创近10年新高,但是从主要宽基指数来看,距离2021年高点还有**距离,部分指数还需涨超40%才能超越2021年高点。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截至2025.8.19。风险溢价=1/市盈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般来说风险溢价越高,股票资产的相对价值越高。
哪些行业/风格仍然低估?
从不同板块表现来看,并不是所有板块都已经上涨至高位,还有部分资产涨幅依然滞后。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8.19。历史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未来表现。
另外,尽管年内大幅上涨,不少行业的市盈率依然处于近15年50%分位以下,依然存在布局机会。
02
盈亏众生相
投资又该如何操作?
这轮行情的特殊性在于,结构性分化格外明显,板块轮动、此起彼伏。即便仓位相同,有人仍陷踏空的焦虑中,有人却已实现回本盈利,甚至手握颇为可观的浮盈。
尤其是不少投资者还处于“指数3700点了,但是账户还停留在3000点”的状态。
分化之下,投资者的选择和应对也大相径庭:有人如释重负赎回离场,有人小心翼翼分批止盈,有人反而坚定加仓,还有新入局者正跃跃欲试。
那么针对不同盈利/持仓状态的投资者又该怎么办?
对于已经盈利较高又怕盈利回吐的投资者,不妨考虑“两步走”:
**步:基础锁利,落袋为安。可考虑部分赎回,将部分盈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回报,增强投资的安全感。相比“赚过”,“赚到”才是真本事。
第二步:审视持仓,判断价值。如果持有的基金长期业绩稳定、基金经理策略清晰,且自身风险承受力能接受短期波动,可继续持有。若基金本身质地一般,或自己对波动的容忍度**,剩下的份额也可逐步赎回,转向更稳健的配置。
如果是即将回本或刚刚回本的投资者,则不要轻易腾挪:
评估估值水平与资产趋势,若所持资产或者相关行业已接近估值高位,适度**仓位或转向低波动资产是较为理性的选择;反之,如果市场和行业定价仍然合理,可继续持有。
对于仍在等待解套的投资者,现在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
评估持仓质量是关键。如果策略足够合理,可根据自身情况逢低补仓。若基金整体优良,如基金经理投资风格未漂移、业绩在同类基金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等,可继续持有并适时补仓,但应控制补仓比例,避免重仓单一赛道;若标的基本面受损,则应果断止损或换仓。
对于轻仓踏空的投资者,既担心错过机会,又忧虑入场时机,不妨这么操作:
先用低波动的产品稳住底仓,再逐渐建仓权益类基金。围绕宽基、红利建立底仓,以科技成长、内需消费为矛进行多元分散化资产布局。如果判断机会较好可考虑增加**投入的金额;相对谨慎的情况下,可考虑分批投入,以分摊风险。
当前时点,投资者的不同选择,本质上是风险偏好、投资目标、过往经历以及对后市判断差异化的集中体现。市场**在奖励耐心与理性,但理解自身风险边界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03
哪些坑不能踩?
投资又该如何操作?
周期演绎向来曲折前行,市场从不缺机会。
比起短期预测更重要的是,把握模糊的正确,看懂市场所处的大概阶段以及大趋势。
一旦被情绪主导,特别容易踩中下面这些坑:
**,追逐热点、**交易。看到别人暴富,容易跟进,甚至卖掉原本持有的标的去追逐新的热点。可那些牛股牛基被发现时,往往已过涨幅**,很容易成为接盘侠。而被抛掉的弱势股,有的反而可能是未来潜力股。
第二,借钱投资、加杠杆。杠杆可以放大收益,但也能成倍放大亏损。5倍杠杆,跌20%就可能亏光本金;10倍杠杆,跌10%就可能本金归零。杠杆让心态和决策都容易扭曲,操作失误频发。
第三,后知后觉,盲目追涨。在市场已经大幅上涨后,投资者害怕继续错过,便在高点仓促买入。这种操作看似解决了“踏空焦虑”,实际上却增加了被套牢的风险。
事实上,一轮上涨行情通常伴随着持续的换手,回顾A股历史上的慢牛行情,“消灭低估值”都是必经阶段。因此,与其丢西瓜捡芝麻,不如左侧守仓,持股待涨。
在“我在____躲牛市”的玩梗中,已经有不少低估值板块完成了反转。
(来源:网络,不作为投资依据和建议
不妨考虑一“哑铃策略”两端下注,一端配置进攻类资产、搏收益弹性;另一端守防御类资产、应对不确定性风险。
哑铃策略
1弹性一端:
主线聚焦中长期产业趋势明确的高景气方向,如AI算力、医药等,逢低配置;阶段捕捉中短期低位轮动的机会,如军工、金融、有色、基建等,顺势而为。
2防御一端:
抱守红利、现金流策略,不受经济周期和科技叙事波动的影响,永续经营、并且稳定分红的行业。
3宽基底仓
结构性行情下,宽基指数锚定市场大势的特征及配置价值更加凸显,以配置为主,**关注A500、沪深300。(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