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数读“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成绩单“含绿量” 高质量发展有“智”更有“质”

  在**院新闻办公室19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负责人介绍,我国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构建政策体系,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产业结构已得到优化调整。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十四五”期间,**“两高”(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另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共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类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46万个,涉及总投资6.28万亿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的要素保障。

  32项排放标准制修订 **绿色化改造

  近年来,我国围绕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涉及标准规范、精准监管、环评改革、市场机制、绿色金融支撑等多个领域。通过强化标准**,共完成32项排放标准制修订,提升****行业绿色化改造。“十四五”以来,共有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排放改造,2000余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

  加快科技创新 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激发绿色发展动能,汇聚的5000多项**科技成果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的实行,已推动建成全球规模**的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另外,绿色金融的发展也助推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规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其中,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就有3.3万个,覆盖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域和管辖海域,涵盖了水、气、土、噪声等各类要素。

  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环节实现全过程自动化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监测数据的精准性、**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部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目前已在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环节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称:“以地表水监测为例,通过无人机自动采集样品,采样耗时可以节约70%以上,在一些偏远地区更是有其独特优势;在分析测试环节,‘黑灯实验室’可以实现即使是关灯无人值守,也能自动连续完成分析测试工作,效率提升8倍以上。”

  利用AI技术 精准识别问题来源

  在监测设备的改造方面,已实现水、大气自动监测站及仪器设备状态诊断和维护的智能化。应用“人工智能 ”新技术,还能利用AI技术实现智能识别、分析、筛查定性等,从而精准识别问题来源。如运用声纹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噪声是来自于建筑施工还是交通运输或者社会生活等,就为更有针对性管控提供了有效思路,就更能解决噪声扰民等问题。

  生态环境部:智慧执法 推动26万多个环境问题得到整改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负责人还介绍,“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系统不断构建智慧执法体系,共推动26万多个环境问题得到了整改。

  建立“天地空水陆海”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

  生态环境系统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利用非现场方式和数智化手段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从“现场检查”向“无感执法”,从“事后惩戒”向“全程防控”转变。通过应用卫星遥感、红外成像、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装备手段,将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推行无感式、穿透式监管,生态环境领域“天、地、空、水、陆、海”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已逐步建立。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称:“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们经过精准探索实践,形成了污染物浓度高值区、**源排放异常等7大类场景48种问题的应用模型。线索精准率从最初的4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推动**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问题率从去年的53%下降到目前的6.9%。”

  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 问题发现率提高

  利用这些技术手段,生态环境系统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实施“入园不入企”的实时非接触式执法,有效实现了执法检查不入企、少入企,执法监管不越位、不缺位。今年1至8月,**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但各地问题发现率却提高了10—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