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降费不再是惠民保“主流”
连日来,从海南的“惠琼保”到江苏的“医惠保1号”,从南京的“宁惠保”到黄冈的“黄惠保”,再到宁波的“天一甬宁保”,各地接连透露下一年度的产品升级方向。9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包括海南“惠琼保”在内的2026年度惠民保宣传页与发布会的关键词鲜有“更低的保费”“保费不变”,取而代之的是“保障更**、服务更便捷、续保更优待”。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惠民保的保费下降空间正在消失?在逐步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的背景下,惠民保如何为更广泛群体提供稳定、可预期的风险保障,同时实现可持续运营的目标?
从多地惠民保的升级思路来看,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旨在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破解“死亡螺旋”。另外,也旨在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保障需求,在普惠中实现“精准”。不可忽视的是,此前多年经营积累的大量数据为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提升定价“精准”提供了可能。
惠民保不再把“降费”作为主打的背后,是持续的“内卷式”降价或已接近天花板。
从市场与经营逻辑来看,长期的低价策略容易导致逆选择与“死亡螺旋”。低价吸引高风险参保、赔付上升、保险公司被迫惜赔或退出,**伤害参保者利益。“连续多年内卷之下,惠民保保费降价空间下降,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吸引力,各地区从优化产品获得感、分类升级保障方案角度去迭代产品,这也是惠民保‘坚守商业属性,遵循保险规律’的体现。”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院副**宋占军表示。
对于保费下降空间越来越小的原因,李文中也表示,一是,惠民保要不断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以保障运行的可持续性,保障范围就不能过窄,责任不断扩容导致成本上升;二是,惠民保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保险,需要遵循商业逻辑,避免持续亏损;三是,离不开《关于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引导与规范。
今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强调,城市商业医疗险要“遵循风险对价原则,实现差异化定价”。要求城市商业医疗险突出普惠定位,坚守商业属性。
保费下降空间减小并非是市场失去“温柔”的一面,而是产品设计必须在“普惠”与“可持续”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以更丰富的责任、更精细的分层及服务增值替代纯粹的价格竞争。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关政策口径正把“以低保费换市场”的空间收窄,鼓励通过差异化责任分层、分群定价和服务优化来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此外,监管还明确要在把新技术与新药纳入责任范围的同时规避“内卷式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多地的惠民保更愿意把有限的定价空间用在提高保障可得性与服务体验上,而不是单纯的降价营销。
需要关注的是,要真正将视线从价格转移至价值,并长期做到可持续,惠民保仍有多重挑战。
首要解决的便是平衡普惠目标与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李文中表示,如何在扩大覆盖面、放宽投保条件、增加保障责任的同时,确保保险公司经营可持续和消费者对保费可承受之间的平衡,是惠民保产品设计需要**考量的。
此外,数据互通与精准定价仍是短板。李文中表示,数据获取与精准定价面临挑战:医疗机构、医保部门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壁垒持续存在,这给惠民**准定价带来了挑战。医疗费用控制一直是医疗保险面临的重大挑战,惠民保也不例外。
在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方面,李文中表示,由于惠民保相对低价,必然要求有较高的免赔额并对保险责任进行适度限制,这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如何获得大量消费者的持续信任也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离不开加速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将健康管理作为核心运营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的低成本干预来**长期理**,从而改善风险池结构,推动差异化产品线与价格机制等。
只有数据、监管与服务三端真正连通,惠民保才有望成为大众具有长期购买意愿的一份保障。宋占军表示,从保险机构的角度,还是要**认识惠民保产品,尊重产品的经营规律。该类产品作为一种政府和市场紧密合作的产品,对参与主体的经营能力、产品方案都有较高要求,应作为“有限竞争”的产品,也不是一个高盈利的险种。部分市场主体应审慎参与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