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锂电回收龙头金晟新能三年三谋上市

  近期,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晟新能”再度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向港股IPO发起冲击。实际上,在本次闯关港交所前,这家由李氏五兄弟创办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独角兽企业,曾接连谋求A股、港股上市,不过**均未能如愿。“执着”上市背后,金晟新能似乎正面临着较为迫切的融资需求。

  上半年未盈利

  招股文件显示,金晟新能是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一系列再生利用产品,主要包括碳酸锂、硫酸镍及硫酸钴,公司的产品在下游被广泛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等锂电池主流应用场景,形成了**且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闭环。

  根据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金晟新能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公司也是全球**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从金晟新能近年来的财务表现来看,并不乐观。2022—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分别约为29.05亿元、28.92亿元、21.57亿元,接连下降;对应实现年内利润分别为1.51亿元、-4.71亿元、-3.44亿元。

  进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依然未实现盈利。实现收入约为9.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95亿元再度下滑;对应实现期内利润为-1.44亿元,上年同期的期内利润为-1.43亿元。经计算,公司于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约9.59亿元。

  “亏损并不是企业闯关IPO的实质性障碍,港交所更关注亏损企业的技术壁垒与市场前景。”**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净利连亏的同时,金晟新能目前也承担着不小的财务压力。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于一年内到期或按要求偿还的银行及其他**为18亿元。在招股文件中,金晟新能也直言,公司一直以来依赖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来为公司部分资本开支提供资金及支持公司运营,预计未来有关依赖将会持续。

  资产负债率方面,2022年末、2023年末以及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约为48.5%、61.6%、74.8%,逐年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73.3%,相较2024年末小幅回落1.5个百分点。

  另外,招股文件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分别约为52.7%、41.3%、53.9%及67.3%,其中向**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分别约为13.9%、18.4%、26.6%及45.2%。

  **估值超百亿

  实际上,此次启动港股IPO已并非金晟新能**冲击资本市场。

  据中金公司官网,公司曾于2022年启动上市辅导,欲登陆深交所上市,不过于2024年8月终止当次上市辅导,原因为“基于市场原因及自身战略考量,拟对上市计划进行调整”。终止前次A股上市辅导后,金晟新能迅速将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场,于2024年12月20日**递表港交所。不过,公司当次上市申请材料**失效。

  据悉,金晟新能在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领域内具备**的市场地位。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从金晟新能企业估值来看,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公司以73亿元的企业估值位列1183位。

  融资方面,金晟新能已完成五轮投资,从2021年完成A轮融资开始,到2025年5月进行的股份认购,分别筹集1.3亿元、3亿元、6.1亿元、3.21亿元、1.48亿元,合计融资15.08亿元。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据公司招股文件披露的**一期融资情况,2025年5月,江西东亮同意1.48亿元认购536.3万股公司股份。彼时,公司投资前估值约102亿元,超出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列示的企业估值近30亿元。

  控制权方面,金晟新能由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尧、李炎和李汪共同创立。目前,李森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鑫为执行董事兼副董事长,李尧为副总经理。IPO前,根据一致行动协议,李氏兄弟与江西东亮有权控制公司投票权总数约47.87%的行使。此外,李森为肇庆晟达与肇庆森龙的普通合伙人,并控制透过肇庆晟达及肇庆森龙持有的公司投票权总数约7.82%。李氏五兄弟合计控制公司约55.69%投票权。

  针对相关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向金晟新能方面发去采访函进行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