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相关文章
-
4%左右,赤字率提高传递了什么信号?
赤字率是衡量财政政策取向的一大“风向标”。“财政赤字率的提高,正是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有力体现,传递出强信心的鲜明信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说。 财政赤字率,是指财...
-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透出什么深意?
在此背景下,“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今年将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更加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更具针对性。”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新形势下,支...
-
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医疗服务 首场“代表通道”亮点足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六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分别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医疗服务等回答记者提问。周云杰表示,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没有选择“代工”,而是坚...
-
首场“部长通道”回应关切 释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信号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 支持稳楼市 推动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拉长“白名单” 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统筹推进防风险、强监管、透明度、优化算法规则,...
-
强化民生导向 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提振消费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参事魏革军建议,探索设立与消费相关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促进扩大消费,引导投资和消费的动态平衡,形成“政府培育消费,消费激活市场,市场引领企业,企业扩大投资...
-
稳预期强信心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表述,更是一枚稳预期、增信心的定心丸。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
首场“部长通道”勾勒行业新图景
这些年集装箱铁水联运货物量保持年增速在15%以上。 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其中,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已经达到4.8万公里,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了19万公里,都居世...
-
《政府工作报告》精准着墨金融改革与银发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建议,建立“消费关联个人养老金缴存”机制,让消费者形成“消费即养老储蓄”的心理账户效应。 长护险扩面呼之欲出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也称“长护险”)...
-
起草组权威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高频改革信号与稳定楼市股市成2025亮点
合计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要尽可能早落地,这本身也是政策力度的体现。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尽可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 标志性改革举...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幅度将有多大?时机如何选?
另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在加大总...
-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人工智能 ”行动,新旧动能转换再添动力
” 他认为,由3D大模型驱动的3D智能将为工业带来颠覆式的变革。“能让虚拟世界更真实,能让真实世界更智能。”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拥抱人工智能的基础。但是不少企业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市面上缺乏成...
-
2025年主要发展目标出炉,“变”与“不变”背后有何深意?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这些年的增速目标大概率前高后低。 田轩表示,将增速设定在5%左右,既为“十五五”规划预留政策目标下调之后更有利于物价合理回升的实现,也具有一定刚性。 赤字率首次提升至4%左右,突破传统“...
-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如何建立?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但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
-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七个亮点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此次报告对房地产着墨颇多,通过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来改善供求关系,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尽快止跌回稳。此次报告明确要求,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
-
政府工作报告深读|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地方政府投资能力有望增强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冯琳指出,相关省份在退出化债重点省份后,投融资方面受到的限制将会减轻,这将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