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显示玻璃到封装基板 东旭“屏芯协同”战略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突围
随着5G、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全球半导体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技术变革与产能竞赛。尤其在先进封装领域,传统有机基板已逐渐逼近物理极限,玻璃基板凭借优异平整度、高热稳定性、低信号损耗等特性,成为下一代高密度封装的核心材料,备受行业关注。
近日,**电子玻璃龙头企业东旭集团宣布,已成功完成首批**V(玻璃通孔相关产品的开发,并向下游客户送样。产品覆盖6寸、8寸、12寸晶圆级规格以及510×515mm板级产品,多项关键技术指标达****水平,标志着我国在先进封装材料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玻璃封装基板示意图
技术驱动:**V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封装是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可靠性和集成度。随着芯片制程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通过封装技术提升整体性能已成为行业共识。玻璃基板具有更低热**系数(CTE、更高机械强度和更优高频传输性能,其在减小温差翘曲、增强抗形变能力和提供可靠结构支撑方面显著优于有机和陶瓷基板。
“玻璃基板尤其适用于高功率、高互联密度的芯片,如AI加速卡、GPU、车载芯片等”某半导体行业分析师表示,“其在散热、信号完整性等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材料难以比拟的。”
圆形及方形**V玻璃(通孔后的封装基板玻璃样式
作为2.5D/3D先进封装的核心,**V技术凭借其颠覆性的性能优势,成为突破芯片性能瓶颈的关键。东旭依托其在电子玻璃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向下游延伸,在**V技术上,破解传统封装瓶颈,实现全方位突破。
**激光诱导刻蚀打孔技术,配合定制刻蚀液,实现通孔圆度≥95%、孔径≥20μm、深径比10:1,粗糙度控制在1nm以下,孔型可灵活实现X型孔与垂直孔;镀铜环节采用双面垂直电镀技术,实现100%通孔填充,铜层结合力>5N/cm,种子层连续无断点,确保**的电气连接性能。
市场竞争:**巨头抢先布局,国产替代迎机遇
目前,全球封装玻璃基板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吸引包括英伟达、英特尔、三星电子等**厂商积极布局。据悉,英特尔投资十亿美元建设试产线,计划2030年批量生产;英伟达认为玻璃基板可**近50%功耗,有望成为高端GPU封装方案。
据市场调研机构Yole Development预测,2025年后玻璃基板封装市场将进入高速成长期,预计2029年封装基板市场规模将突破31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10%,尤其在AI、HPC(高性能计算等领域有望率先放量。
战略纵深:从“替代进口”到“定义标准”
东旭早在多年前就已启动“屏芯协同”战略,推动显示玻璃与半导体材料双向赋能。此次**V相关产品的成功开发,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为企业自身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更为**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注入了**剂。
产业链布局上,东旭作为**电子玻璃领军者,液晶玻璃基板和高端盖板玻璃技术稳居全球前列,拥有“**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利金奖”等多项荣誉。上下游协同,形成“材料-制造-封装”全链条能力,持续推动**V技术从研发走向量产。
**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专家评价称:“玻璃基板是半导体封装材料的重要方向,**企业若能突破**V等关键技术并实现规模化量产,将极大增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东旭方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V等相关产品的开发及在更多半导体应用场景中落地,同时加强与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协同创新。从显示玻璃到封装基板,东旭正以“屏芯协同”战略助力**半导体产业链突围。
从“造屏”到“封芯”,东旭正以材料为支点,推动**半导体产业走向更深层次的自主创新与标准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