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名字可“开盒”5年信息?必须持续打击网络暴力
只需一个名字,就可“开盒”一个人过去5年的个人信息——据9月21日**新闻报道,近年来,“开盒挂人”正成为一种新型网络**。“开盒”者在网上肆意散布他人信息、隐私,甚至恶意攻击、威胁。被“开盒”者往往会遭到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陌生人轮番“轰炸”。在一起案件中,不法团伙短短半年就“开盒”了800多人,相关隐私信息被浏览超过400万次。
“开盒挂人”,简单理解就是通过非法方式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在网上公开发布,并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可以说,这是曾经“**搜索”的升级版,本质仍是网络**。在近期**部公布的10起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中,就有两名办理过“开盒”案件的检察官竟也被“开盒”的案例,足见当下“开盒”犯罪之猖獗。
“开盒挂人”频现,首先缘于其低价易得,在相应网络群组花几十上百元就“立等可取”想要的信息,群成员还可以“互助”等方式攻击特定被“挂”者,售卖信息者则通过低价走量获利。其次是技术手段让非法获取和整合信息易如反掌,并拉低信息交易成本。最典型的是由黑灰产从业者通过非法手段收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而搭建的数据库。有报道显示,当前“开盒挂人”的信息多从此类数据库流出。此外,一些社交平台对网络**的监管存在**滞后性,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如很多人使用表情、暗语、反向关键词等沟通,这为触发警报机制带来困难。
如果说信息泄露被用于电信网络**或电话营销,最多算被卖了“人头”,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被害人信不信、信了多少,那么“开盒挂人”则是一个人号召一群人对被害人发起的群体性**,被害人被推入深渊却难以自救,其性质更加恶劣、危害更加严重:一是全方位——被害人的房子车子、快递地址、出行及开房记录等线下轨迹,社交账号、银行卡交易记录等线上信息,统统被一网打尽。二是不定时——业内人士指出,被“开盒”者即便当下没有遭到骚扰、攻击,被挂在网上的个人信息也会潜藏各种安全隐患,令人提心吊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不断翻新花样。近年来,各方为围堵各类网络**做了不少努力,如手机卡强制实名、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公布典型案例释法普法等,总体形势向好。然而,不法分子狡兔三窟,当境外网络群组成为**网暴的策源地,当网络暗语绕开平台监管机制时,“一言不合就开盒”便成为网络世界随时可能引爆的雷。“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开盒的人”并非危言耸听,对此,更**、更有针对性的监管和技术应对,是各方共同的呼声。
连续多年,有关部门在**范围内开展针对网络环境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成就有目共睹,这给了我们更多战胜网暴的信心。老问题呼唤新解法,放眼长远,治理包括网暴在内的网络乱象,要建立起“监管 平台”强强联合、长效发力的系统性防护网,创新预防机制和打击手段,为公众打造一个安心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