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前十——中国创新向世界展现新图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徐令缘

  2025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排名提升至全球**0位,**跻身全球前十,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肖斌,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研究员、复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姚旭,请两位专家针对《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数据与排名情况展开解读。

  投入产出双提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观察】

  2024年,**科技创新投入再创新高。****数据显示,去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保持稳定增长,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实现较快增长。

  **拥有全球规模**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创新产出方面,多项知识产权相关细分指标位居全球**。包括单位**生产总值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商标申请量,创意产品出口额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相关细分指标均排名全球**。此外,**在单位**生产总值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企业供资研发总支出占比等相关细分指标方面排名全球第二。

  【解读】

  肖斌:**正稳步加快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实验室”的战略转型。这一转变得益于**长期战略布局和持续的政策支持。多家龙头企业在研发投入与风险投资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创新集群加速崛起,展现出区域协同创新与顶层制度设计的显著优势。在创新产出方面,**在专利申请量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民用领域如无人机、移动摄像设备等产品的研发转化周期,已从过去的数年大幅缩短至数月甚至数周。这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正在显现,产业的**竞争新优势不断形成,发展新动能积聚增强。

  姚旭:2025年,**在创新投入方面的排名位列全球**9,较去年提升4位;创新产出排名则位居第5,上升2位。“双提升”的背后,反映出我国“投入—转化—扩散”的创新闭环运转更加顺畅。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高了研发复用率和迭代效率,**级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企业纷纷将人工智能纳入核心战略轨道。政策引导、专利布局、学术研究与产品应用之间形成有效联动与外溢效应,推动**创新能力实现规模扩张与质量跃升并举。

  跨越数字鸿沟,**技术惠及全球南方

  【观察】

  9月25日,**部副部长马朝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对话**别启动会议并发言。马朝旭指出,中方提出《“人工智能 ”**合作倡议》,显示了同各国加强务实合作、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积极意愿。《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发布一年来惠及各国民生福祉,中方主办能力建设项目为各国加速智能化转型提供助力。

  近年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出海”,为各国民众带去福利。在巴基斯坦,中巴联合开发的Kisan360应用以乌尔都语AI语音为当地农户提供作物生长监测与灾害预警;在巴西,**电网大模型助力复杂环境电网智能运维;迪拜图书馆采用**机器人实现精准图书递送与设备协同;南非百年铁路则依托华为光视联通系统加速智能化转型。

  秘鲁《快报》网站刊文称,**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有效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的包容、公平、安全发展。中方的倡议为全球南方弥合结构性发展鸿沟、巩固数字主权提供了重要机遇。

  【解读】

  肖斌:**的四大全球倡议为创新开放提供重要指导与支撑。**倡导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为**创新领域合作营造稳定环境;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在思想碰撞中激发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的创新成果;在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规则与标准,确保创新成果符合全球共同利益并与**标准接轨,为构建开放包容、协作共赢的全球创新科技治理格局贡献**智慧与**方案。

  姚旭:以制度型开放为**,**正积极扩大开源社区与联合实验室建设,深入参与**标准制定与评测体系,推动跨境科研数据在合规框架内有序流动。**为高质量数据集和算力的跨国共享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与机制安排,加快建设共测、共评、共享的**合作平台。同时,顶层设计配套以务实资源,**面向全球南方**提供包括技术转移、能力建设等在内的创新型**公**品,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竞逐未来赛道,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确定性

  【观察】

  **正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攻关突破,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全球自动化领域盛会Automatica2025上,**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区内,智能喷涂工作站、智能焊接工作站以及灵巧手等多款工业生产机械臂产品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客商。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文称,**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以显著低于西方同行的成本成功研发出前沿大模型,引发全球业界关注。这一成果是**人工智能战略成效的集中体现——目前**已推出超1500个大模型,其中多数为开源,诸多模型在数学与编码等核心能力上比肩甚至超越**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AI硬件领域也展现出强劲势头,为人工智能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根据彭博新闻社网站报道,**生物技术领域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去年,**进入研发阶段的创新**数量激增至1250多种,涵盖**、减肥等**领域,规模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报道指出,**创新**正日益符合更高标准,并逐步获得**药品监管机构及西方主流制药企业认可。

  “**已从制造型**转变为创新型**,这一点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说,博世在**有上万名工程师,他们进行了大量本土化创新,“**正在成为全球智能出行的创新策源地”。

  【解读】

  肖斌: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在于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协同,使技术创新深深扎根于社会伦理与文化背景之中。我们应积极借鉴**经验,将工程实践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构建兼具技术推动与价值**的立体化创新生态。要持续深化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校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与制度支撑。

  姚旭: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在具体推进路径上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强化创新生态构建,系统布局AI算力、数据资源与高质量开源体系,推动以场景需求为牵引的“揭榜挂帅”与产业联合体协同攻关,切实打通科研到市场转化的“**一公里”;二是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并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长期稳定支持;三是强化创新安全与开放合作,建立统一的AI技术评测、对齐与安全治理框架,通过**试点与标准合作,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生态“走出去”。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