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十四五期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果:稳步推进取实效

  作者:曾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专家、主任

  “十四五”规划期间,**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中,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成效尤为突出。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是否顺畅。长期以来,这些机构面临历史包袱重、公司治理不完善、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五年来,在党**领导下,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坚决措施、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改革化险答卷。

  一、风险底数**摸清,处置成效显著

  “十四五”开局时,中小金融机构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面临流动性困难。面对这一挑战,监管部门首先摸清风险底数,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十四五”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了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这些数字反映出监管理念的转变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单兵作战到协同配合,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呈现出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特征。

  二、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在改革化险实践中,“一省一策”“一行一策”成为重要工作方法。这一做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一刀切”,又确保了改革的精准有效。

  以农信社改革为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统一法人、联合银行等多种模式。有的地区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统一管理辖内农信机构;有的地区采取市级统一法人形式,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既考虑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尊重了历史形成的治理结构特点。

  在具体风险处置中,监管部门坚持“一行一策”原则,针对不同机构的风险特征和经营状况,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一是对风险相对较轻、具备自救能力的机构,主要通过加强内控管理、补充资本金、优化股权结构等方式化解风险;二是对风险较重但仍有挽救价值的机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重生;三是对已经资不抵债的机构,坚决实施市场化退出,避免风险进一步扩散。

  三、多元化处置方式并举,市场化手段成为主流

  在处置高风险机构过程中,监管部门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形成了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引进战投、市场退出等多元化处置格局。

  兼并重组成为最主要的处置方式。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批经营困难的中小金融机构获得新生。据统计,仅在村镇银行领域,就有超过100家机构参与了重组整合。这些重组不仅化解了相关机构的经营风险,还通过规模效应和管理水平提升,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市场退出同样是风险处置的重要方式。对于经营失败、无法持续的机构,监管部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其退出市场。2024年以来,河北、甘肃、陕西、四川等多个省份的数十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或注销。

  在整个处置过程中,监管部门始终坚持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原则,确保了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和各级政府协调配合,绝大多数风险机构处置都实现了平稳过渡,未引发系统性风险。

  四、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伴随改革化险工作深入推进,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从制度建设到执行机制,从监管工具到处置手段,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框架逐步形成。

  风险识别方面,监管部门建立健全了早期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手段,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风险。这种“早发现、早预警、早**、早处置”的工作机制,有效防止了小风险演变为大危机。

  风险处置方面,监管部门完善了分级分类处置程序,明确了不同风险**机构的处置标准和流程。同时,通过加强央地协同,有效促进了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形成了处置合力。

  风险防控方面,监管部门强化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加大了违规行为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违规成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管理、优化业务结构等措施,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五、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化险的**目的是让中小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五年来,随着风险有效化解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资产质量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呈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2024年一季度末不良**率为1.78%,较上年同期下降0.12个百分点。虽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仍高于行业平均,但整体风险可控,且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业务结构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更加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这些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了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经营效益方面,随着风险化解和管理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稳步回升。一批改革成功的机构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改革经验初步形成,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五年的改革化险实践,为我国金融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金融业风险防控贡献了**智慧。

  改革理念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处置原则得到充分验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提高了处置效率,又**了道德风险。

  改革路径方面,“一省一策”“一行一策”的统筹协调模式展现了显著优势。这种做法既体现了**统一部署,又充分发挥了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

  改革方法方面,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深入分析每家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处置方案,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改革。

  保障机制方面,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机关等各方形成合力,为改革化险提供了**保障。

  七、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为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

  面向未来,政策层面还需“一体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在风险化解的基础上,转变和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经营能力,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