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药企冲刺“A H”
9月底,港交所迎来新一轮医药企业上市申请高峰。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仅在9月29日—30日期间,就有11家医药企业集体递交上市申请。此外,本轮递表企业中有多家已在A股上市,如长春高新、百利天恒、贝达药业等。在业内人士看来,“A H”双平台上市有助于生物医药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资金实力,从而推动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加速产业整体升级。
密集递表
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9月以来已有约25家医药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多家已为A股上市公司,呈现明显的“A H”双平台布局趋势。
例如,9月30日,华恒生物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华恒生物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生物制造方式,主要从事生物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
此外,9月29日,百利天恒、长春高新、贝达药业3家A股药企同时向港交所递表。其中百利天恒、贝达药业均为创新药企,长春高新则是生长**龙头企业,素有“生长**茅”之称。
谈及赴港上市的原因,上述企业均提到,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公司**化进程、增强公司在境外融资能力等。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长春高新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加速行业整合
除了已经递表的企业外,近期,也有博瑞医药、科兴制药、新诺威等多家A股医药企业宣布将要赴港上市。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看来,“A H”潮起将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首先,它可能加速行业整合,推动资源向资金充裕的上市企业集中,从而强化头部公司的市场地位。其次,资本注入将促进创新**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高风险研发项目,提升整体行业创新效率。此外,**化进程加快会引入更多全球合作机会,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除了“A H”外,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也成为新路径。东诚药业**公告显示,9月29日,公司收到子公司蓝纳成的通知,蓝纳成于当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公开发行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资料。
据了解,蓝纳成是**核医药行业的先锋,不断努力发展具备同类**及同类**潜力的**放射性诊疗一体化**组合。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会生物”是一家溶瘤病毒疗法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发现、开发及商业化。
谈及近期医药企业集中赴港上市的原因,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主任邓勇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港股市场制度优势明显,港交所2018年推出的18A上市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了上市通道。此外,2025年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企业上市流程。**药监部门审评审批加速、居民健康需求增长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也为医药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与市场空间。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有20家医疗保健行业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且仅今年9月就有多家企业递表或上市。邓勇表示,这些数据表明,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的热度较高,有形成新一轮上市潮的趋势。
多家企业报告期内亏损
在此轮赴港上市的企业中,不少仍处于亏损状态。
以陕西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科奥特”为例。据了解,麦科奥特为一家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加速全球新一代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的创新及开发。由于公司核心产品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麦科奥特尚未实现盈利。财务数据显示,2023—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8701.3万元、1.07亿元、4043.2万元;年/期内亏损分别约为1.95亿元、1.57亿元、4990.1万元。
东诚药业子公司蓝纳成也尚未实现盈利。财务数据显示,2023—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蓝纳成实现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约为102.7万元、1127.9万元、81.3万元;年/期内亏损分别约为1.12亿元、1.19亿元、6516万元。
此外,滨会生物于2023—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期间,年/期内亏损分别为1.1亿、1.13亿、4421.5万元。
在申报材料中,上述三家企业均有特殊标识“B”,系采用港交所18A规则申报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邓勇表示,港股18A板块在整个**创新药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创新孵化器”角色,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
总体来看,当前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呈现出“数量多、领域细、创新强”的特点。一方面,18A规则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打开了资本通道;另一方面,“A H”双平台模式日益成熟,成为已上市企业拓宽融资、迈向**的战略选择。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股热潮不仅反映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活力,也预示着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将加速进入整合与升级的新阶段。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