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攻克“短期难”,才能锻造“长期强”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推进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让新能源发电走出“温室”、走向市场。实施这项政策看起来挺难的,为何还要出台呢?
——人民网网友
这位网友提到的改革,源于今年初出台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在于“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少专家认为,这项政策具有“短期难、长期强”的特点。
“短期难”是表象。对新能源发电来说,意味着“旱涝保收”的阶段过去了,要在市场搏击中优胜劣汰。
“短期难”折射出的是“深层难”,是近年来新能源发展矛盾的积累。这些年,我国持续推进绿色转型,风电光伏装机已超过火电。“成长的烦恼”随之而来:制造端,产能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亏损面有所扩大;应用端,电力消纳矛盾日益突出。
换句话说,新能源发电已经不再是“襁褓里的婴儿”,而是长成了“**的小伙子”,需要“换大衣服”。这件“大衣服”,就是更科学、更合理、更利于长远发展的制度设计。
特别是要注意到,政策对“短期难”作了充分考虑,创新建立了“多退少补”的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帮助企业平稳过渡。
长期看,该通知将倒逼新能源发电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过去的“多发电”转向“巧发电”“发好电”。充分竞争的到来,会促使企业通过寻找消纳新渠道、灵活配置储能等举措提升竞争力,也将在整体上促进电力资源**配置,从而取得“长期强”的成效。
不只是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近年出台的许多政策都有“短期难、长期强”的特点。
“短期难”有普遍性。政策是奔着问题去的。改革走进深水区,政策要“有感觉”“有分量”,势必会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面对更多高难度问题。
难在利益调整。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医院、药企、医生、病患等不同群体。又如,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涉及地方政府、房企、银行等多个主体。
难在资源分配。教育、医疗、养老,公共资源总量有限,如何优化分配、促进公平、形成“**公约数”,是考验。
难在目标多元。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政策出台前须经过多重考量。
“短期难”也有相对性。指望一项政策“立竿见影”不现实,但日积月累、逐步见效,终会“长期强”。
比如新能源汽车。
续航里程短、产品使用体验差……10多年前,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初,不少人对行业前景颇为担忧。10多年过去,**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成功领跑世界。
再如长江“十年禁渔”。
一手“共抓大保护”,一手稳就业、强保障。禁渔5年来,母亲河得以休**息,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14.5万名退捕渔民转产就业。试想,若当年因种种困难而迟疑,怎会有今天的碧波荡漾、江豚逐浪?
**人是看大局、看长远的。瞄准“长期强”的目标,既抱有历史耐心,又掌握历史主动,是应有的时间观、发展观。
雄安新区,千年大计,一砖一瓦,“妙不可言”的眉目渐清;“双碳”转型,稳扎稳打,攻坚克难,美丽**的画卷加速铺展……眼光放长远、脚下有行动,发展中的难题终将一一破解。
不畏难、不犹豫,看准了就抓紧干。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终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