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期货公司罚单透视:严守风险底线 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以来,期货行业持续加强监管。据**证券报记者不**统计,今年以来,行业累计收到超110张监管措施和纪律惩戒函,其中互联网营销成为违规高发区,至少14家期货公司因此受罚,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居间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等领域问题也频发,甚至有公司被吊销期货业务许可证。
业内人士表示,期货行业罚单频出,暴**个别机构重业务、轻合规的短视思维。当前行业监管已从“罚单驱动”向“功能驱动”转型,期货公司需从调整业务方向、改善治理结构、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主动治理”体系,从而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营销领域成处罚高发区
据**证券报记者不**统计,截至10月9日,2025年以来,**证监会及各地派出机构、**期货业协会对外公示的期货行业相关监管措施函达到114张。这些处罚涉及的违规类型广泛,涵盖从事违规活动(如配资、代客理财、违规交易、开户及适当性管理、居间人管理、资产管理业务、互联网营销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关联交易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报送管理、风险子公司管理等多方面。
互联网营销领域尤为突出。今年以来,至少有14家期货公司因互联网营销业务违规,收到了各地证监局和中期协开出的罚单。
以海航期货为例,8月22日,深圳证监局一连发布五则针对公司的监管措施决定。深圳证监局表示,海航期货存在多方面问题:未对互联网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管控,未对互联网营销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未对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商业性宣传推介内容进行审核,资产管理业务相关制度不健全,办公系统日志审计相关功能缺失等。基于此,海航期货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风险官、副总经理等多位高管也因履职不力,被出具警示函。
无独有偶,6月17日,江苏证监局发布公告称,华源期货(北京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也存在诸多违规行为。该公司未在总公司统一管理下开展网络,网络宣传图片涉及期货行情分析,且参与网络的员工不具备期货交易咨询**,同时未有效管控员工互联网营销行为。为此,相关负责人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除了海航期货和华源期货,今年以来,云财富期货、新**期货、天富期货、瑞达期货、津投期货、上海东亚期货、金信期货、**期货、海证期货等期货公司,也均因互联网营销业务违反相关规定而受到处罚。
上述数据还表明,至少有13家期货公司因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不到位遭受处罚,9家公司因信息技术或管理不到位被罚,8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因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不合规受罚,还有4家公司因资产管理业务不规范而受惩处。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2月8日发布消息,依法吊销了和合期货有限公司的期货业务许可证。这一举措是针对期货公司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的典型个案,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当前监管态势呈现出‘零容忍’与‘穿透式’的双重特征。”一德期货**风险官张凡表示,从上述案例来看,监管不仅聚焦于传统业务领域,更延伸至数字化营销、创新业务等新兴环节。而且,处罚手段已形成“**准入 行为规范 声誉约束”的三维惩戒体系。以和合期货被吊销牌照为例,这既体现了对重大违规行为“一票否决”的震慑力,也警示全行业需要重构合规生态。
“近期监管行动呈现‘精准拆雷、系统整治’的特点。”国新国证期货**风险官赵媛媛表示,除了和合期货这一重大案例,其他期货公司违规案例多聚焦于从业人员资质问题、互联网营销乱象、内控治理漏洞三个方面。这些现象表明,监管正从“个案查处”向“体系纠偏”深化,加速推动期货行业重塑合规生态。
部分机构存在重业务、轻合规思维
从罚单分类来看,业务类型基本囊括了期货公司经营的各项业务。
对于这一现象,赵媛媛认为,本轮监管风暴是多重政策与市场矛盾交织的结果。一方面,新“国九条”及期货和衍生品法落地后,监管长牙带刺的要求加速细化,然而部分机构仍心存侥幸,未能及时适应规则变化;另一方面,行业长期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重业务轻风控”惯性思维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尤其在资管业务、居间合作领域,合规机制明显滞后于业务扩张。此外,个别机构多次“顶风作案”,暴**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监管部门不得不以“强问责”来重塑行业秩序。
从期货公司自身角度来看,张凡认为核心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员观念更新不足,存在“重业务、轻合规”的问题,难以跟上监管新要求;其次,盈利模式与监管导向不一致,部分公司过分追求短期收益,偏离了期货市场基本功能;**,专业能力不足,从业人员对新法规理解不充分,无法有效执行内控机制。
赵媛媛则从理念、机制、能力三个维度阐述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合规是成本”的落后观念仍主导着部分机构,导致监管要求在执行层面层层衰减。此外,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股东穿透式管理缺失、子公司防火墙失效、从业人员行为监测滞后等问题突出。另外,期货公司缺乏既懂业务又通合规的复合型人才,面对衍生品市场复杂风险时,专业研判与风控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监管不仅处罚期货公司,还对高管个人进行了追责。比如,4月30日,瑞达期货因内控管理问题致财报数据不准确,厦门证监局对其董事长、总经理等4名高管出具警示函。张凡认为,这种双罚制度创新实质上构建了“责任闭循环”,将倒逼管理层从“签字背书”转向“实质管理”,有助于形成“决策有成本、失职必担责”的权责对等环境。这种压力传导机制,将促使机构从“要我合规”转向“我要合规”,从“合规只是合规部的事儿”转向“合规人人有责”,真正把合规文化融入公司治理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国九条”的出台,监管机构对期货行业的监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张凡看来,监管**已从“合规性检查”转向“功能性引导”。期货和衍生品法旨在支持市场健康发展,监管导向更注重提升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抗风险韧性。具体变化包括:强化市场功能,遏制纯盈利性的政策套利;推动期货公司业务回归本源,服务产业客户;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确保市场稳定。这标志着监管从“罚单驱动”向“功能驱动”的转型。
期货公司要走“主动治理”体系之路
在新的监管格局之下,期货公司面临着合规策略调整的重要课题。
在张凡看来,当前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期货公司应建立“主动治理”体系。首先,要调整业务方向,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将业务**放在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方面;其次,要改善治理结构,确立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确保决策与监管要求相契合;**,要加强人才建设,加大合规培训与考核力度,着力培养既懂业务又熟悉法规的专业团队。
赵媛媛则认为,期货行业需要实现三重转型。战略定位方面,期货公司要从“通道服务商”转变为“风险管理伙伴”,把业务**嵌入产业链的风险管理需求之中;治理架构方面,要从“形式合规”迈向“价值合规”,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要始终贯彻合规发展理念,并配套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机制;人才战略培养方面,要从“资质达标”升级为“能力赋能”,通过案例教学、监管沙盒演练等方式,培养兼具法治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团队。
科技赋能也是未来期货公司合规管理发展的新方向。新湖期货**风险官黄雪莲表示,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手段的应用与快速发展,期货公司能够将合规要求嵌入更多业务流程,更**地实现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的转变。期货公司可以把部分合规规则转化为可量化、可监测的指标,利用AI、大数据中台等技术及时、准确地实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与处置等,大幅提升对客户交易行为及信息、营销素材、员工聊天记录等各类基础材料的排查分析效率,为挖掘潜在及深层风险预留空间,从而更科学合理地提升管理有效性。
合规文化建设同样不容忽视。黄雪莲表示,面对从严且多变的监管环境,期货公司要积极主动与监管部门对接,定期参与监管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及会议交流活动,及时准确理解和掌握监管**动态与关注**。同时,建立与监管部门的“预沟通”机制,在开展创新业务及推动复杂业务时,提前向监管部门汇报,充分沟通,**事后违规处罚风险。
展望未来三至五年期货行业合规治理趋势,张凡表示,合规治理趋势可能会沿着“四化”方向深入发展。具体来看,规则体系标准化——将推动期货公司与证券、基金监管标准进一步接轨;监管体系差异化——通过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推动合规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型;风险防控智能化——通过运用监管科技实现市场交易的全息画像;行业发展生态化——通过“扶优限劣”政策引导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赵媛媛也表达了对未来趋势的看法。她认为期货行业将进入“严监管、高成本、强分化”的新阶段。具体来看,合规成本**上升,涵盖技术投入、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监管标准将与证券、基金行业看齐,特别是在资管业务主动管理、信息披露透明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领域“功能监管”将成为主线,监管机构会对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突出的机构给予创新试点激励,而固守旧模式的经营主体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从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监管经验的角度来看,黄雪莲认为,期货行业会参考券商、基金行业的监管经验,也会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改良,以此实现更高的治理水平。期货行业的监管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比如期货品种与实体经济的紧密关联、跨境业务所涉及的**监管协调等问题,应当立足自身特性,探索出一条既严谨规范又契合自身发展的合规治理道路,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同时,为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预留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而推动期货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赵媛媛认为:“未来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合规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满足监管底线。”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