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见实效
作者:温彬 **民生银行**经济学家
“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末,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6席。从经营表现看,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大型机构主力军和压舱石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机构服务当地、特色发展取得实效。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有大行依托政策扶持、规模和成本等优势,加速业务下沉,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末总资产占比为43.7%,较2021年初上升3.53个百分点;城农商行具有属地优势和灵活性,深度挖掘区域市场潜力(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维持在13%左右。
第二,资产规模平稳增长,**领域信贷增量走高。“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发结构性变革,银行业过去发展依靠的“基建-房地产-金融”旧模式已转向“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在“挤水分、防空转”“防范无序竞争”等政策导向下银行业逐渐淡化规模情结,主动调整业务结构,总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467.34万亿元(位居世界**,同比增速7.91%。**规模合理增长,在总资产中占比有所提升。2025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在总资产中平均占比57%,较2021年初上升1.5个百分点。银行业信贷投向结构已发生深刻演变,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和薄弱环节,相比于2016年房地产、基建**占比超过60%,当前信贷对“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相关领域**增量占比约七成,其中,科研技术**、制造业中长期**、基础设施**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
第三,严格落实“五篇大文章”,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一是普惠金融方面,创新特色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融资成本持续下降。金融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省、市、区县四级联动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区县为主体,基层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合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推动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商业银行因地制宜创新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和综合化服务平台,通过“双基联动”、“拎包银行”、“夜市银行”、“水上银行”、流动服务车等金融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服务“**一公里”和“**一步路”问题。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涉农**余额53.2万亿元,2021年至2025年年均增速超10%,其中普惠涉农**余额13.9万亿元。二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聚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向,结合**客户绿色发展需求,不断强化细分场景产品及综合服务模式创新。截至2025年6月,绿色**余额为42.39万亿元。绿色**余额自2018年底以来持续增长,年均增速显著。在绿色发债方面,2025年上半年**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025年6月当月共发行绿色债券54只,发行规模达1253亿元人民币,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28.57%和143.33%。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清洁能源领域,且具备明显的发行成本优势。
第四,主动让利实体经济,严格遵守存款自律要求,牢牢守住流动性安全底线。“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降息周期,净息差持续下行(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2021初下降69bp;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31%、1.55%、1.37%、1.58%,较2021年初分别下降73bp、52bp、63bp、91bp。在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已进行七次存款挂牌利率调降、“手工补息”集中治理、智能通知存款下架、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以及对各类存款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等因素影响下,存款无序竞争行为得到整治,银行负债成本率明显改善,净息差降幅收窄。
第五,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领域风险有序收敛。“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不良**、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2025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1.49%,为近十年**;拨备覆盖率211.97%,较2021年初上升27.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58%、12.46%、10.93%,较2021年初分别上升0.87、0.43、0.21个百分点。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
银行业持续防范化解**领域金融风险,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加强管控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一是中小银行减量提质步伐加快。从政策导向看,中小银行改革路径逐步清晰。2022年开始,“县域法人主体数量稳定”等相关表述有所淡化;2023年10月,**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推动兼并重组、实现减量提质”;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从实施路径看,包括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引入战略投资、市场化解散等方式。城商行多通过地方政府牵头合并重组,整合经营资源,化解经营风险和财务隐患;农商行多采取组建农商联合银行、成立统一法人的农商银行等模式;村镇银行“村改支”模式也正在有序推进。从机构数量看,截至202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295家,较上年末减少195家。二是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多措并举稳定融资,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租赁性住房**年均增长52%。牵头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银行业严守不新增隐债的红线,依法合规对融资平台开展债务重组和置换,助力地方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