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里的高质量发展辩证法
“贴地飞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闪耀亮相。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中车**展出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低速时,列车通过橡胶轮走行,时速达150公里后,橡胶轮收起,实现悬浮运行。
今年年中,在湖北,CR450动车组样车内**安静,随着显示屏上的数字攀升至每小时450公里,车厢内掌声雷动,全球最快高铁列车成功达速。
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领跑世界,高铁在中华大地跑出“加速度”。
**总书记一次次深情点赞:“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高铁技术树起****”。
从中,可以读出新时代**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辩证法。
从无到有
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产业破局
8月22日,**中车披露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48%,新签海外订单约309亿元,保持全球规模**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地位。
回首往昔,更觉不易。
1964年,当**仍在致力于研发升级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时,日本已建成了新干线。这是世界**条高速铁路,**运营时速210公里,比**早了整整44年。
改变,始于一项目标宏大的规划。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提出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里程达1.2万公里。
“这一宏伟蓝图的提出,让全世界轨道交通制造商都意识到,**即将诞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中车**、董事长孙永才说。
大市场引来八方客。
法国阿尔斯通牵手中车长客,日本川崎与中车四方合作,通过合资合建,**中车博采众长,学习各类先进技术;坚持1∶7原则,即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就要配套投入7元资金自主创新……秉承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理念,2007年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正式上线,**在全球轨道交通市场崭露头角。
此后,**中车迎来高速发展期。
作为拥有巨大人口规模、广阔国土面积的**,人们对便捷出行的期盼,催生了**对高铁的巨大市场需求。“十四五”以来,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
截至去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突破4.8万公里,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成为全球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投用标准组动车组列车超4800列。
大市场驱动下,**中车成为全球规模**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产品从**走向世界,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30余个**和地区。
从蹒跚学步到全球**,一部**中车发展史折射出一部轨道交通年轮史。
从有到优
坚持以质取胜,开启自强之路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引进消化吸收的目的是自主创新。”孙永才说。
没有测试平台,就自己开发;买不到网络芯片,就自己研制;钢轨不达标,**钢企联合攻关突破100余项专利技术……**,复兴号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标准占84%。
为了**列车3分贝客室噪声,做了3000多次试验;为**气动阻力,比选了40多种方案……整整5年时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复兴号在全球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商业运营。
“复兴号问世,标志着**铁路装备技术达到了领跑世界水平,开启了**世界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发展的新时代。”孙永才说。
依托科技创新,**高铁技术树起****。
目前,**铁路已主持或参与制定超过300项**标准,**铁路联盟高铁领域**13项系统级标准均由**铁路主持制定。
发展,**止步。“近年来,我们坚持年均超百亿元的研发投入,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孙永才说。
力攀科技创新高峰——今年3月,**中车研制出**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推动高速列车气动仿真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高速列车研发迈入人工智能新阶段。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研发碳纤维地铁列车,整车减重13%,每跑一公里可节省1.5千瓦时电;下线氢能源(混合动力机车,用“排水”代替“排碳”,每台机车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6万棵树。
扬帆出海服务全球——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满一年,上座率达99.6%;匈塞铁路首列动车组正式亮相,**高速动车组**服务欧洲;成功中标迪拜地铁蓝线项目……数据显示,**中车2024年**业务新签订单约472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从“中车看世界”到“世界看中车”,**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从优到强
统筹质与量,实现更大发展
透过**中车看**高铁,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高铁站上了世界舞台**。
看总量,**铁路联盟数据显示,当前**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
看质量,CR450动车组**全球高铁潮流。“CR450动车组不仅跑得快,而且更智能、更绿色。”**中车**科学家冯江华说。
更智能——CR450动车组配有智能监测、智能诊断系统,全列4000多个监测点实时收集轴温、压力等数据,做到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
更绿色——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等新型材料,CR450动车组减重约10%,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22%、20%。
透过**高铁看**制造,实体经济压舱石越筑越牢。
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
水平不断提升。**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座**空间站“天宫”、**次按照**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这些“**艘”“**座”“**次”彰显了**制造的重大突破。今日的**,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透过**制造看**经济,我们看到了**经济的量增质升。
量,合理增长。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经济体一年总量。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水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增长稳中有升。
质,有效提升。2024年,**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经济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推动需求升级、结构升级、动能升级,不断拓宽新空间。
“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当前,虽然**环境纷繁复杂,但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就**能够化危为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