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开放合作是轻工业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推动轻工业产品、标准和规则“走出去”,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影响力。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近两年轻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轻工业发展明确了方向,也充分体现出轻工业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突出作用。
轻工业是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更关乎消费潜力释放与民生福祉提升。长期以来,党**、**院始终高度重视轻工业发展,把其作为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轻工业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特色产区加快壮大,消费**作用日益凸显,**竞争优势稳步增强。特别是在产业链强链补链、创新产品推广、标准体系完善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轻工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4万家,实现营业收入23.2万亿元,利润1.5万亿元,带动就业1792万人。
轻工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深层次挑战。一方面,低端产品供给比重较高,而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消费升级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仍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不强,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品牌影响力不足,高端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这些问题既制约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了轻工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下一阶段,须紧抓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机遇,不断增强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加快创新突破,提升供给适配性。加快产品研发迭代和关键技术攻关,在智能家居、老年和婴童用品、体育休闲时尚产品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极,形成更多**性产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赋能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发展小批量定制、智能化生产、柔性制造等新模式,满足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完善标准体系,筑牢质量根基。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加快与**先进水平接轨,推动**领域标准修订提升,提高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底线作用,建立消费品质量分级体系和绿色低碳标准供给,推动形成“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制造业**质量工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率先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带动中小企业整体跃升。
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影响。把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企业加强设计赋能、文化赋能,注重将中华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讲好品牌故事,塑造有温度、有认同的国货新形象。支持一批优势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轻工业自主品牌,推动轻工业实现从“制造产品”向“创造文化”跃升,从“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跃升,**提升**品牌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营造良好生态,释放产业潜能。完善土地、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尊重创新的市场秩序。推动传统产业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形成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深化**合作,保持竞争优势。开放合作是轻工业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推动轻工业产品、标准和规则“走出去”,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影响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重大展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