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解读父爱能力,倡导家庭共育”推动父职与母职在价值与实践中真正同频

  财经10月23日讯 2025年10月,以“命运与共:加速妇女**发展新进程”为主题的全球妇女峰会在京召开,峰会强调,构建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加强对妇女权益的保障与支持,更需要推动男性在家庭责任承担的深度参与。

  这一共识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转型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一个关键命题日益凸显:长期被定位为“经济支柱”的父亲角色,如何突破传统认知与现实实践的双重壁垒,将父爱从“隐性情感”转化为“显性能力”,真正实现与母亲的“同频共振”,构建家庭共育新格局。

  日前,在**家庭教育学会、**儿童**老牛儿童探索馆公益支持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友成基金会”与笨爸爸工房联合主办的“解读父爱能力,倡导家庭共育”父爱教育沙龙,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系统性回应。这场汇聚了多方力量的对话,直指问题核心——父爱缺位并非个体责任缺失,而是传统认知、社会支持、能力建设的系统性断层;推动家庭共育,需构建让父亲“在场、有心、**”的生态体系,推动“父职”与“母职”在价值与实践中真正同频。

  **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杨淑文表示,父爱不是母爱的补充,而是与母爱共同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推动父爱能力建设,需构建支持父亲“在场”“有心”“**”的生态系统。

  “家庭共育支持生态系统”的推进,既需要理念**的“灯塔”,更需要公益实践的“桥梁”。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项目的关注点正逐步从乡村女性经济赋能,延伸至家庭共育这一存在于城市和乡村社区共同的话题。

  2017年,“香橙妈妈”项目在贵州雷山县启动初期,便面临令人动容的现实:近半数妈妈背着、抱着年幼孩子来参加电商赋能学习。这一幕让项目组意识到,乡村女性承受的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增收”与“育儿”的双重负担。仅靠教授技能无法破解“父职缺位”与“家庭失衡”的系统难题,女性赋能必须与家庭支持同步推进。

  为此,项目从“单一经济赋能”转向“经济赋能 家庭支持 社区激活”模式,引入家庭教育沙龙与心理辅导,在多个乡村举行家庭教育宣讲及赋能活动,在乡村社区举行亲子艺术嘉年华、乡村运动会等活动。并正式延伸出“香橙妈妈——港湾计划”项目版块。2023年,这些努力在雷山迎来突破——课堂上出现了全程听完家庭教育课的“陪读爸爸”。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王宏亮指出,推动父爱教育、实现两性共同养育,看似是家庭内部的责任分配,实则深受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两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理念,在我国有着深厚根基。但现实中,“理念认同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多数家庭认可共同育儿的价值,可实际分工仍有明显差异——母亲多承担生活照料,父亲则侧重品格教育,不同群体中父亲的陪伴时长更是差距显著。

  而经济因素,正是拉大这种差距的关键变量。王宏亮提到,低收入家庭往往因生存压力,不得不让父亲优先投入“养家”,牺牲陪伴时间。地域与教育背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东中部地区、高学历家庭在共同育儿实践上,往往更为成熟。显然,仅靠家庭自身的调整,难以突破这些结构性困境,更需要社会力量主动介入,从实践路径、资源支持等层面搭建桥梁。

  笨爸爸工房创始人张旭健表示,见过太多爸爸想参与育儿却不知从何下手,也听过太多妈妈为“父爱缺位”焦虑,而笨爸爸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父爱”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家庭破解这些难题。

  据介绍,笨爸爸工房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逐步延伸至县域层面,开展亲子木工课、爸爸讲堂等各类活动,累计服务数万对父子家庭。而本次沙龙现场发起的“父爱教育口袋书”,爸爸工房希望通过口袋书,凝练出一套轻量化、易传播的指导手册。用这本“小书本”传递推动父爱成长的“大能量”,助力更多父亲在育儿路上轻松起步,走得坚定又从容。

  本场论坛**凝聚共识:推动父职参与不能仅依赖家庭自觉,而需构建涵盖意识启蒙、场景构建、传播引导、社区支持与职场赋能的综合体系,通过理念、场景与资源的有机整合,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提供从认知到行动的全链路支持,为构建新时代家庭文明提供系统性支撑。同时,在家庭共育这一议题下,既要有妈妈的视角,也要有爸爸的视角,更要有孩子的视角,真正实现“共育”这一目标。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