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长护险试点扩围,如何加强规范护老服务?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亿,失能老人护理需求激增。长护险试点扩围,老年人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的日常照料护理费用和事务负担正在减轻。如何享受长护险待遇?如何获取规范的照护服务?

  缓解失能家庭困境

  “奶奶早上好,咱们准备起床啦。”长期照护师一早来到浙江湖州的屠奶奶家,轻声问候后,便开始了细致的洗漱护理。

  88岁的屠奶奶因突发脑梗而失能,困于床榻。经过评估,屠奶奶符合长护险条件,每月可以享受**限额1500元的护理服务补助,用以购买专业的照护服务。

  浙江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浙江长护险累计享受待遇人数21.9万人,有效减轻了重度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负担。

  作为新职业工种,长期照护师主要为失能人员提供协助进食、沐浴、**照护等生活照料;留置导尿、压疮预防照护等医疗护理服务以及心理疏导。

  河南一位重度失能老人的女儿因无法亲自照顾父亲,既愧疚又无奈,但把父亲送到有专业照护服务的养老服务**后,她看到护理人员专业又细心的照料,直言“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不少”。

  除了为失能人员带来专业护理,长期照护师也正成为失能家属的“辅导员”。

  “我照顾老伴十年,直到看见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才知道自己用错了力气。”四川成都的张阿姨道出许多失能家属的困境: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从正确抱姿到协助翻身、从辅助喂食到营养配餐,成都市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团队研发了翻身记忆操、喂食安全口诀等,将专业护理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照护技巧,教给家庭照护者。

  如今,长期照护师正成为融合生命关怀和专业照护的职业群体,用专业与温暖支撑起失能家庭的希望。

  规范长期照护服务是关键

  两年前,家住湖南湘潭的胡奶奶摔倒后,行动只能靠轮椅,小女儿蔡女士在家照顾老人。

  “我们也请过保姆,但费用实在太高。”蔡女士说,保姆工资5000多元,各种开销下来,每月最少为此支付7000多元,这让蔡女士一家难以承受。

  在申请长护险后,蔡女士重新算了一笔账,每年交50元就能参加长护险,评估通过后,每个月上门服务16次,每次个人只需支付15元,每次服务1.5个小时,包括洗漱护理、康复训练等。

  像蔡女士这样通过长护险缓解照护经济负担的家庭还有很多。目前,长护险主要面向重度失能人员,部分地区已将中度失能人群纳入保障范围。

  从申请流程上来看,家属可通过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和社区服务**的线下窗口或线上平台等,预约失能**评估,评估通过后可享受相应的照护服务,如浙江省部分地区还开通了省内异地长护险“线上办”的服务。

  目前,长护险覆盖参保群众接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多数地区基金按规定分担70%左右的护理服务费用,且不设起付线或起付线较低。

  居家护理正成为多数长护险参保人的**。**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长护险试点情况来看,居家护理服务占比超过了80%。

  除了居家护理,各地还依托基层卫生院、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民营康养企业等主体,构建多元服务网络。

  如山东德州齐河县统筹基层医护人员组建了82支、323人的长护险护理团队,以“村医 护理员”的模式进行居家上门护理,以“医师 护士 护理员”的模式为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多地探索培育专业照护力量

  自2016年长护险试点以来,我国护理人员队伍持续发展,目前规模已达30万人,但随着长护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护队伍仍存在较大缺口。

  “长护险的关键环节是照护服务,其质量和水平取决于照护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医疗保险研究会原会长**进说,补齐人才缺口,是推动长护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破解这一难题,多地正进行积极探索:浙江杭州、贵州铜仁等地通过情景化教学与典型案例剖析,夯实从业人员专业基础;江苏、河北等地率先开展**认定考试,为从业人员提供“职业身份证”;湖北、江西、陕西等地建立岗位对接机制,鼓励定点长护服务机构优先选择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

  长期照护服务的核心是人文关怀,既要通过专业技能保障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更要以温情守护他们的生命尊严。专家建议,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吸引**人才投身照护行业,让失能家庭能享受到更多有温度、高质量的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