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教育王德祥:以AI解码银发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在AI技术的赋能下,文化养老正从一个小而美的赛道,成长为供给丰富、主体活跃、链条完整的蓬勃产业”。
10月29日,由**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主办,十方融海协办的“新时代文化养老主题交流会”在苏州召开。会上,十方融海梨花教育CMO王德祥表示,如今银发教育产业服务的是一群**不同的新银发群体,他们不想只是“养老”,更想要“享老”,“银发经济的下一片蓝海,就是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
新趋势:银发族不想只是“养老” 更要“享老”
梨花教育的洞察,建立在银龄群体需求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变化之上。
****数据显示,202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人均GDP跃升至9.5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1万元。**人均消费支出达2.82万元,相较上年实际增长5.1%,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这与我国2000年刚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有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银发群体“衣食住行”的追求逐渐弱化,而悦己、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文化类追求日渐旺盛。尽管从整体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仍面临“未富先老”的宏观挑战,但在微观层面,正在步入老年的“60后”“70后”群体,其财富积累、消费观念与生活期待已显著不同。AgeClub调研显示:半数以上银发族退休后愿意继续提升个人价值,60.1%的人选择“保持看书等自主学习”,49.3%的人倾向“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重返就业市场、以老助老日益流行,老年人才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围绕银发经济不断延伸出丰富的细分场景与创新模式——银发研学、老年短剧、老年等服务形态纷纷涌现。
产业端数据同样亮眼,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出现融合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的“文化养老 ”复合型服务机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清晰的信号:一个服务于银发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广阔市场,正在扎实成长、加速成形。”王德祥总结道。

梨花教育CMO王德祥在“新时代文化养老主题交流会”发表主题演讲
AI三重角色:放大器、孵化器与连接器
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养老服务难以匹配新一代银发群体的需求——比如适老化技术和优质文化养老内容相脱节、文化养老产业复合型人才欠缺、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程度不足等。而这些痛点,恰好可以通过 AI 技术精准破解,王德祥表示,AI在文化养老领域扮演着多重核心角色。
首先,AI是文化养老的“放大器”。“它从根本上放大了文化养老的规模、内涵与想象力。”王德祥解释称。AI放大了产业供给、产业边界以及市场渗透,能够**技术普惠的部分门槛,通过智能教育平台、个性化服务系统等,缩小不同群体在获取、处理数字资源的能力差异,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被激活了。
其次,AI是服务范式的“孵化器”。“我们正通过AI,孵化新的服务标准、新的运营模式和新的职业方向。”他提到,凭借“**声学参数与情感场景动态分析的声音标准化评测系统”和“AI驱动的个性化语音训练与发音矫正系统”等核心的AI专利技术,基于75种AI测评算法、2037万份声音样本以及2.8万份专家标注数据,梨花教育的AI声音陪练师可对发音错误、语调偏差、语速节奏等问题进行即时识别与个性化反馈,将模糊的服务体验变得可量化、可优化,帮助用户实现“边练边改、持续进步”,用户的满意度达到98%。
梨花教育也孵化出“AI教育智能体 班主任 讲师”的三师运营新模式。AI教育智能体能够实现,实时响应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用户需求;班主任则通过严格训练、全程跟踪,实现系统培训和贴心服务;另外,通过严格筛选、动态考核,让具有专业背景的明星师资,通过系统执教,授之以渔。
另外,还孵化出既懂老人、懂文化,又会用AI工具的“AI人格训练师”等新职业,让AI更贴合老人的需求。
同时,AI还是未来文化养老生态的“连接器”。王德祥指出,未来文化养老的核心应用,绝非孤立的 APP,而是一个整合性的服务生态入口,“它能贯通线上社群、线下活动与文旅康养资源,为银龄群体构建完整的文化生活体验”。
技术之外:共建一个有温度、能包容的智慧新生态
近年来我国教育、文化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随着AI教育生态的完善,很多老人重新找到了兴趣和**,甚至开启了“第二次青春”。

梨花教育CMO王德祥接受**新媒体采访
AI的价值,不是“把服务做得更**”,而是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平等享受时代的美好,实现精神丰盈和自我价值。会后采访中王德祥表示,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的努力:既需要政产学研主体,**关注、持续引导、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共建一个有温度、能包容的文化素养智慧服务新生态,也需要全社会更加关注银发群体的文化需求,让“享老”成为新时代文化养老的主流形态。(以上图片为梨花教育授权财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