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从羽绒服成本和标准看产品质量
近期,羽绒服迎来销售旺季。有消费者反映,市场上“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而一些高端品牌羽绒服售价高达三、四千元。对此,记者采访了解了羽绒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情况。
记者从**羽绒工业协会了解到,羽绒原料、面料和辅料、人工构成了羽绒服生产的核心成本,此外还有设计开发、仓储物流、渠道营销、税费等成本。
**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介绍,不同的羽绒原料在羽绒服总成本中的占比有较大区别。根据近期羽绒服生产企业的反馈,鹅绒成本占整件衣服成本约一半,从35%至70%不等;鸭绒成本占整件衣服成本约三到四成,从15%至65%不等。
而根据羽绒服工艺复杂程度、面辅材料的材质档次不同,羽绒原料的成本占比也有区别,大致可估算为30%至50%。比如,不同羽绒服的充绒量不一样,款式、大小、男款女款都有区别。轻薄羽绒服充绒量约50克至80克,普通羽绒服约100克至200克,厚款或者中长款充绒量在250克以上。
根据**羽绒工业协会对**主要羽绒产区多家优质羽绒原料企业报价统计分析,以羽绒服**标准90%绒子含量估算,近两年普通白鸭绒价格每千克约420元至550元、普通白鹅绒每千克约840元至1200元。这只是普通合格羽绒的价格,如果填充的羽绒品质更高,如高蓬松度的羽绒,价格会更高。
祝炜估算,一件羽绒服,假设填充绒子含量90%的白鸭绒、填充量150克,羽绒原料成本约63元至83元,加上面辅材料和人工,核心成本在126元至248元之间,再算上其他成本,一件羽绒服的合理售价不太可能低于300元。如果充绒量更多,或者填充的是鹅绒,价格会更高。
那么,低于300元的羽绒服会是什么情况?祝炜分析,如果没有质量问题,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几年前的库存产品;填充量在100克以下的轻薄羽绒服、面辅材料基础款、儿童款;填充羽绒绒子含量为70%、80%以及灰鸭绒合格品(灰鸭绒价格比白鸭绒低一点。
由于羽绒是内在填充材料,消费者很难直观辨别产品质量和真伪,不免给制假售假留下可乘之机。去年媒体曝光的劣质羽绒服“以丝代绒”**乱象,就是打着“绒”的招牌卖“丝”的产品。一些非羽绒的保暖填充料,通过使用“羽绒棉”“科技绒”“生态羽绒”等名称,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羽绒,以抬高产品售价。
今年9月,**羽绒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水禽丝及制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旨在促进羽绒制品质量分级,将“绒丝”“羽丝”改称为“水禽丝”,因为“水禽丝”并非羽绒,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混淆。同时,有助于规范“水禽丝”的生产加工,保护消费者权益。
**羽绒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羽绒羽毛局副主席姚小蔓表示,今年以来,协会聚焦羽绒质量问题,通过技术升级、打击鸭绒冒充鹅绒,追根溯源、创建与应用全球羽绒追溯系统,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商标侵权仿冒整治,从根源上治理羽绒家纺产品标签标识问题,为羽绒家纺产业规范发展强基固本。
此外,从羽绒服生产工艺的相关标准来看,我国羽绒服标准已与国外标准**比肩,多项指标甚至要求更严。
近日,**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与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国货潮品(羽绒服**外标准比较研究报告》。这一报告系统对比了我国与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和地区的羽绒服标准体系。
我国羽绒产品根据不同产品特性有不同的产品标准要求,分类更为详细,而国外少有产品标准,多为羽绒标签标准,只要相关指标不低于标签的标称值即可,且标称值不高。在体现羽绒“含金量”的绒子含量指标、耗氧量、清洁度、残脂率等重要指标上,我国标准均优于国外标准的指标要求。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浙江省平湖市是**羽绒服装生产供应基地和羽绒服供应链**,2024年羽绒服出货量超3亿件、产值突破500亿元。
今年以来,平湖市市场监管部门以羽绒服质量分级为突破口,联合**权威检测机构等成立平湖羽绒服产业质量促进**,聚焦绒子含量、蓬松度等5项核心指标开展质量分级。截至目前,当地已有首批23家企业6万余件羽绒服参与分级,为推广**产品质量分级提供了经验。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在**范围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分级试点工作,依托构建科学规范的分级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等为核心的发展新优势,遏制低价低质非理性竞争,促进消费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