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现代化锚定四大“发力点”——“十五五”科技坐标解读之二
10月28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
《建议》提出,**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面向未来五年,《建议》列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专章,并作出四方面具体部署: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建设。
这四方面部署靶向不同、精准发力,又彼此贯通、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科技现代化赋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这不仅为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实践锚定了坐标,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擘画了清晰蓝图。
突破源头,决胜原始创新
“神经蚯蚓”,一种新型材料。它不仅能在人体内自由游走,还可以精准记录“沿途”的神经信号,为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早期诊疗开辟新路径。我国学者主导的这一重要研究发现,近日发表于《自然》。
这是我国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又一个生动例证。
《建议》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
看到关于原始创新的具体部署,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浮现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主任陈劲的脑海:“从早期的单纯引进模仿,到2006年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创新模式在规划中的演进轨迹映照着深刻的战略转型。”
近年来,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始终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十三五”规划提出“强化原始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原创性**性科技攻关”,“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强原始创新”……陈劲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原始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发挥关键**作用。”陈劲说,“未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重视‘从0到1’的创新突破。”
“在**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原始创新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于博表示,“将原始创新写进规划,深刻体现了党**对科学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和高度重视。在新型**制之下,必将涌现出更多原始创新成果。”
有人提出,原始创新往往不能被计划。对此,于博表示,这一观点有些偏颇。
“1958年成立的美国国防**研究计划局,将**人才的智慧、**战略需求以及**率的资源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系统化地催生了原始创新。同样,我国科技创新众多实践也充分证明,明确的科研规划、清晰的目标导向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可以加速原始创新。有组织的科研与科学家基于兴趣的自由探索并不矛盾,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于博说。
不过,原始创新的突破并非终点。“**要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陈劲强调。
贯通链条,催生产业裂变
10月26日深夜,**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美芳抵达乌鲁木齐。今年以来,她多次来到天山脚下,深入工厂一线,为当地纤维材料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今年60岁的朱美芳,和30多年前刚入纤维材料行业一样,还是喜欢跑车间一线、听企业诉求。她不仅自己去,还拉着团队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去。
“生产车间内的材料、工艺、设备等问题,往往都能凝练成实验室的科学问题。”朱美芳告诉科技日记者,“用产业实践中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再用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实践,这是良性循环。”
《建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此,朱美芳感触颇深。她回忆,从1992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启动,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再到“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数据是**例证。2024年,4059家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2269.1亿元,同比增长约10%;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过亿元的单位415家,同比增长4.1%。截至去年底,高校院所共计拥有18248名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产学研携手执笔,书写着充满希望的画卷。
从实验到实践、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唱戏,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我认为**现在做得越来越好。”朱美芳眼神坚定。
如何落实《建议》,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这篇文章做深做透?
在朱美芳看来,首先要纠正普遍存在的观念偏差。“现在,一些企业把科学家当‘救星’、把科技成果当‘**救心丸’。事实上,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时间。政府、高校、企业、资本市场要充分认识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律,保持耐心,切忌急功近利。”
“要更加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科技型领军企业。”于博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具体举措,加快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从全链条上打破产学研合作梗阻。”
厚植沃土,激发创造活力
作为**政协委员,近年来,**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多次向**政协提交关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如今,这一目标被写进“十五五”规划建议,李景虹很受鼓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专章部署、一体谋划。
“《建议》在延续前期统筹部署的基础上,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这一创新性体现了战略部署的系统性、协同性。”清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
董煜认为,这一战略部署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国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才能抢占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当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壁垒。”李景虹坦言,“面向未来,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强化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让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为此,李景虹建议:“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要树立跨学科培养人才理念,还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爱好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打造个性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合作。”
朱美芳则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提出建议:“从学校层面来讲,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产业一线,在产业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从政府层面来看,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强化协同机制,出台更多政策推动落实。”
当一批兼具跨学科知识与产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茁壮成长,激活数字动能、建设数字**的图景也将加速到来。
抢占高点,**数字未来
在玻尔科研空间站,科研人员通过大模型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借助人工智能,**研发从“大海捞针”变为“精准锁定”;在数字化细胞工厂,稀缺的原儿茶酸得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得益于大数据,某金融服务机构让金融**识别率提升至99.99%……今天,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景象生机盎然。
这些数字技术赋能科研、产业与民生的实践,既展现了数字**建设的具体成效,也与“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要求形成呼应。
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一体化数据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议》对深入推进数字**建设的具体部署,让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在周鸿祎看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处于从技术突破迈向应用落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进程中,智能体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桥梁,将深刻重塑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与安全格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为此,要坚持科技向善、安全先行,统筹推进智能体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安全治理,构筑智能、**、可信的数字未来。”周鸿祎说。
在此次关于数字**的具体部署中,人工智能占了较大篇幅。董煜分析道:“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在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短板。未来,要不断补齐短板,抢占人工智能应用制高点。以应用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沿着“十五五”规划建议指明的方向,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壮丽诗篇正成章于星海、运笔于山河,**式现代化的图景也必将更加恢宏壮阔。
(本报记者操秀英、薛岩对本文亦有贡献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