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何时进入百姓家
身穿花棉袄、手执红手绢灵活起舞,蛇年春晚舞台上,机器人舞蹈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惊叹于人形机器人灵巧身姿的同时,其未来应用也充满想象空间。今年,“智能机器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支持叠加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加速,但进入家庭服务场景仍需破除重重难题。
千帆竞逐新赛道
人形机器人拥有类人的外形,能够模拟人的动作,拥有环境感知、运动控制和人机交互三大核心技术能力。
在工业制造、商业办公和家庭服务等多种场景中,人形机器人都有巨大应用潜力。比如在制造业场景中,它可以进行搬运、分拣、装配、质检等作业;在商业服务领域,它能够提供接待、导览、咨询等服务;运用到家庭场景,其类人的外形也更易为人所接受,具有独特的情感价值,能为老人提供养老陪护、执行健康监测等任务;在一些特种作业中,它还能执行抢险救援、危险品处理等任务。
2024年首届**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3亿元;2029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50亿元。“人形机器人集成了机械与自动控制、新材料、智能传感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成果,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未来随着其大规模应用,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向忠说。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得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2023年11月**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出到2025年初,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各地情况来看,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纷纷出台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政策办法,鼓励开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究,营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市场前景广阔、政策暖风频吹叠加产业领域软硬件技术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上呈现出头部企业**、新势力加速崛起、垂类企业换道布局、初创企业不断破土的千帆竞逐之势。3月10日,智元机器人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3月20日,星动**与家电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研发应用于智慧家庭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优必选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交会于新赛道。
部分垂类企业也加快布局。近日,擎朗智能正式发布首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这款轮式人形机器人能够在餐饮场景完成“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的任务闭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一切工具都是按照人的形态设计,比如凳子的宽度、桌子的高度等,所以无论是人类的工具或工作,人形机器人都可以顺畅使用和接替。”擎朗智能创始人李通表示,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布局新赛道除了企业本身在服务领域积累了经验和数据,也因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发展的大势所趋,应用前景广阔,企业必须抓住机遇。
商业化落地可期
在工业制造、商业办公、家庭服务等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中,工业制造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
“工业制造场景是一个结构化的环境,它的一些工序相对固定,且对命令执行的准确性有较高要求,便于人形机器人发挥优势。比如在搬运、装配等重复性、重体力劳动上替代人,或者在对精度要求较高的组装、检测等环节与原有工业机器人形成互补。”向忠说。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已经处于商业化落地前期,不少企业已将自己的产品部署进制造业场景进行检测和实训。2025年3月,优必选数十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应用群体智能技术,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
“就像一款新车上市前要进行性能测试、安全性验证等一系列测试,人形机器人在上市前也要经过一个实训阶段。”优必选科技**品牌官谭旻介绍,目前,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实训中主要负责四方面的工作,包括智能搬运、智能分拣、智能质检和一些精细化的操作。“虽然现在一些工厂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机器人做的这些工作柔性化程度更高,工厂里的机械臂难以完成,所以需要人形机器人进行协同作业。”谭旻说。
智元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场景的应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们正在一些工厂开展早期验证项目,今年下半年有机会将机器人部署到工厂去。”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具身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姚卯青介绍,智元机器人的投资方中有很多产业投资者,许多工业制造场景面向智元开放,他们从数百种场景中筛选出具有规模化应用价值和潜力的少量场景开展产品应用的早期验证。“目前我们**布局的场景主要在3C电子类和汽车制造两个方向。”姚卯青说。
人形机器人需要海量的真机数据训练才能让“大脑”变得更加智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形机器人优先在制造业场景落地,也是因为当前一些制造业场景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更高,便于人形机器人的融入和“成长”。“5G工厂、灯塔工厂,是我们投放人形机器人进行实训的**。在这样的场景中,所有智能化设备都连接5G,零部件都有数字化的标签,人形机器人不仅更加容易融入这个环境,海量的数据资源也能让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得到更快速的提升。”谭旻说。
进入家庭需时日
面对快速迭代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个人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可能还是:人形机器人何时能够走入家庭,成为自己生活上的帮手。对此,业界人士态度乐观,但也普遍认为存在不少困难。
“家庭是一个开放式的场景,每家每户的结构、布局都不相同,用户会对机器人发出什么样的指令也很难预测。在这种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场景中,机器人只有足够通用、足够类人才有可能进入家庭。”姚卯青认为,技术的成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入开放式场景之前,要通过结构化场景、半结构化场景的训练,不断积累数据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同时,随着大模型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通用能力不断提升,**才能达到进入家庭的技术条件。
成本控制也是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的一道重要门槛。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仿生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业务领域。公司总经理陈鹏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要进一步下降,售价从数十万元降到10万元左右甚至更低的价格,才能符合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
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需要得到保障。“一台大型机械进入家庭,是有**风险和危险存在的,在它工作的过程中会不会误伤到人或财物,甚至产生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这些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去规范。”姚卯青说。
除了人形机器人本体达到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价格合理的目标需要花费时间,与之适配的生态也需要时间逐步构建完善。
“就像自动驾驶发生事故后该如何界定一样,人形机器人作为新生事物,也会牵涉很多需要规范和界定的行为。”向忠表示,人形机器人可能涉及安全事故、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险服务、操作培训、维修维护等方面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搭建一个完善的基础生态环境。
“长期来看,与制造业场景相比,家庭服务场景更具有增长潜力。未来,当人形机器人像汽车一样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时,将会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向忠说。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