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相关指南 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旨在以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一套科学**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同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
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通识教育指南》明确,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实施机制,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
分学段差异化应用 避免学生过度技术依赖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了各学段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规范,在提出“分学段差异化应用”的同时,强调要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
《使用指南》提出,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帮助下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还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同时,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为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使用指南》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