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一季度净利润跃居合资寿险首位 拆解中信保诚人寿战略转型之道

  2025年一季度,人身险业可谓喜忧参半、两极分化:一方面,超过一半公司一季度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而合外资、银行系公司却实现同比正增长;另一方面,就盈利而言,74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约866亿元,比去年一季度多出266亿,但也有23家公司共计亏损24.9亿。

  与此同时,一季度的行业数据也印证了:当行业进入深度转型期,如何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与可持续的盈利,更考验一家公司的战略抉择。在此背景下,中信保诚人寿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跃居合资寿险**,多项经营指标企稳回升,恰恰反映了战略转型之于业绩增长的重要性。

  作为合资寿险中的长期“优等生”,中信保诚人寿2023—2024年也因受资本市场波动、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业绩一度承压。但2024年下半年,该公司及时开启战略转型,并在大半年后再次回归合资寿险**梯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关注。

  行业整体“冷热不均” 中信保诚人寿表现不俗

  2025年一季度,**寿险市场延续了自2024年以来的深度调整态势,行业分化格局进一步加剧,呈现出典型的“K型复苏”特征:头部企业,包括合资外资公司、银行系公司和“老七家”,持续领跑市场,但中小公司陷入了深度亏损,行业分化加剧,马太效应凸显。

  在这一轮调整周期中,并非所有公司都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头部企业凭借品牌、渠道、资产管理、客户经营、风险管理等全链条优势,能够在行业阵痛期稳住基本盘、把握结构性机会,而中小公司则普遍面临渠道流失、产品乏力、成本高企、资产负债错配的多重挑战,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这种分化态势反映出在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尤其在资产负债两端同时承压的背景下,企业经营韧性成为稀缺能力。数据显示,近一年银行系险企、合资外资公司净资产分别下降17.6%和32.1%;在已披露信息的75公司中,约三分之一偿付能力指标下滑,反映出整个行业在资产端“保收益难”、负债端“稳成本难”的双重压力下,风险敞口持续**。在这一格局下,能够保持利润与偿付能力双稳健的公司,成为市场关注的少数派,这也是中信保诚人寿的表现尤其引人瞩目的原因。

  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显示,中信保诚人寿一季度实现净利润7.78亿元,不仅延续了2024年下半年企稳回升的态势,更成为目前合资寿险公司中表现突出的公司之一。不仅如此,其保险业务收入亦突破百亿,达到103.9亿元,同比增长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信保诚总资产达2729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达229%、134%,主体长期信用评级继续保持**A,经营韧性进一步显现。

  一季度,74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约866亿元,行业盈利主力仍是“老七家”,占比超85%,而多数中小公司仍徘徊在盈亏平衡线附近,由此可以预见,寿险行业的调整周期远未结束。中信保诚人寿的稳健回升与行业整体“冷热不均”的对照,显示出其战略转型步入收获期,而这种反弹扎根于公司2024年以来启动的一系列深层转型。

  增长逻辑面临重塑 顶层设计为转型定基调

  当前,**寿险行业已经进入发展深水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增长逻辑面临重塑。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速,寿险公司的传统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另一方面,监管环境持续趋严,“报行合一”监管深入推进,保险资金回归保障本源成为行业共识;同时,新会计准则**实施,对险企利润核算方式带来深刻改变,短期业务利润空间持续压缩,寿险公司面临着利润表与价值表双重承压。

  与此同时,渠道与产品双双遭遇瓶颈。传统个险渠道队伍老化、流失率高,银保、中介等渠道流量红利见顶,导致保险公司的触达能力、服务能力、客户经营能力均受到挑战。行业整体陷入转型“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增长焦虑蔓延。

  行业周期下行带来的并不仅是表面的业务萎缩,更是经营模式、能力模型、组织韧性的深层考验,选择走什么样的转型路径,成为摆在所有寿险公司面前的必答题。面对这一轮周期转换,更多企业选择防守、收缩,以时间换空间。但在中信保诚人寿看来,转型不是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一次关乎组织能力、经营哲学、客户关系重塑的深层变革,因此其给出了一份不一样的答卷——拒绝择“短平快”的增长捷径,着眼长周期价值,打造一条扎根基本盘、重塑体系力、激活内生增长动能的长周期路线。

  通过确立从严治企、体系为王、**协同、数智赋能、竞赛文化五大经营原则,中信保诚人寿为转型发展定下了坚实的基调。具体而言,从严治企,意在压实管理责任,提升经营质效;体系为王,则强调通过重构业务、渠道、运营、风控等全链条能力,夯实内功;**协同,打破条线壁垒,激发组织活力;数智赋能,则以科技加速业务与管理提效;而竞赛文化,则是以赛促练、激发团队战斗力。

  这套打法背后,中信保诚人寿已不满足于单一的渠道、产品突破,而是试图搭建一套可复制、可持续、跨周期的价值创造模式,力争在行业调整周期中跑出自己的转型加速度,并为未来穿越周期、夯实第二增长曲线打下坚实基础。在行业进入“去杠杆、挤水分、拼内功”的调整周期下,中信保诚人寿所坚持的价值导向与系统打法,为市场提供了一种“慢而稳、稳而强”的另一种增长范式。

  打造转型新格局 构建差异化护城河

  在五大经营原则的战略指引下,中信保诚人寿的转型落子并不局限于传统业务优化,从产品结构、渠道体系、生态建设三个战略维度展开深度重塑,构建起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转型新格局。

  转型成效首先体现在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尽管行业近年来一直在呼吁加速分红险转型,但转型的“知行困境”在一季度数据中显露无遗:银保渠道分红险新单保费下跌至不足千亿元,同比降幅超50%;银保渠道前3个月普通寿险新单保费同比却逆势增长30%。这种割裂折射出部分险企在转型过程中的战略摇摆与执行乏力。

  中信保诚人寿则展现出难得的战略定力,坚定推进产品结构向高价值、长期缴费转型,分红险和健康险产品占比不断提升,通过加大在养老、健康、子女教育等长期保障产品的布局,真正实现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高价值、长期缴费产品不仅增强了中信保诚人手的盈利能力,还推动其实行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的根本性转变,避免了行业普遍存在的“转型悖论”。

  产品转型的成功离不开渠道体系的同步革新。作为保险行业价值转化的战略支点,渠道建设在今年一季度面临严峻挑战,行业新单保费较去年同期的缩水约1200亿元,同比降幅超20%,而且所有销售渠道均呈现显著下滑态势,个险渠道作为行业基本盘暴跌23%,银保和中介渠道也分别下滑逾20%和40%,反映出传统渠道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行业的严峻形势,中信保诚人寿一季度加快推进渠道体系重构:营销渠道以养老市场为突破口,推动产品转型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年累计承保新业务价值2.7亿元,同比增长19.7%,创新人才招募模式带动增员同比增长23%;银保渠道与中信银行深度协同打造的“银保新范式”成效显著,试点支行新单保费同比增长81%;团险渠道通过“百团大战”项目开拓新客群,构建B+C闭环模式。这种立体化的渠道布局不仅显著提升了客户触达效率,更在市场整体下行压力下,构筑了稳定的收入防线,彰显了其在市场调整期强大的适应力与创新能力。

  在完成产品和渠道转型的同时,中信保诚人寿更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态建设。当同业仍陷于渠道收缩与产品转型的两难困境时,其已率先开启“场景经营”新赛道,积极拓展跨界合作,与华为终端、得到等头部企业合作,探索“金融+科技+服务”融合生态,通过场景延伸,拓展保险的触点和服务半径,打造“保险+养老”、“保险+教育”、“保险+生活方式”、“保险+财富传承”四大产服融合场景,试图跳出传统保险业的竞争逻辑。

  特别是今年4月25日正式发布“保险+子女教育”服务体系,是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战略落地的又一重要动作。通过将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与优质教育资源深度整合,中信保诚人寿成功打造了一个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教育保障解决方案。在行业仍普遍依赖短期促销手段的情况下,这种基于长期客户价值的服务创新,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信保诚人寿战略加速背后,离不开两大股东中信金控与保诚集团的坚定支持。近一年,两大股东先后完成两轮累计50亿元的增资,将中信保诚人寿的注册资本提升至73.6亿元,为后者深化改革、探索转型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以及增强了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底气。

  当然,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速转型成果落地,验证场景经营的可行性和商业价值,中信保诚人寿仍需经历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合资寿险老将,已在转型的大考中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其2025年一季度的优异表现,不仅为合资寿险公司树立了**,也为整个行业的结构性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