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营销变骚扰
作者:LR •更新时间:2025-07-09 16:16:47•阅读 0
近日,上海市民胡先生因不堪忍受某银行信用卡**持续的电话、短信推销骚扰,将其告上法庭。经调解,银行当庭向原告道歉,并支付精神损害**金5000元。此案例不仅能对银行等企业起到**警示作用,也能鼓励公民依法依规维护个**益。
电话营销因成本低、覆盖范围广,被不少企业视为拓客“捷径”,却也因**侵扰私人生活,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电子牛皮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对电话营销扰民及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民法典明确指出,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这为制止此类骚扰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据,也划定了企业营销的行为红线。
治理电话营销骚扰,需要“有形之手”发力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营销行为的规范与督查,对滥用用户数据、**扰民的企业依法依规处理,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处罚的严肃处罚,形成有效震慑。同时,需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从举报线索中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执法,并定期公布典型案例,既警醒经营者严守边界,也引导消费者积极维权。
技术手段的升级同样关键。运营商应主动作为,推动智能拦截技术迭代,完善骚扰号码黑名单系统,提升对骚扰电话、短信的识别与拦截能力,同时做好溯源核查工作,从源头减少骚扰信息的传播,还公众一个“耳根清净”的通讯环境。
对于企业来说,电话或短信的“狂轰滥炸”或许能短期筛选出少量客户,但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不仅难以建立客户信任,反而会引发反感、损害品牌形象。真正的竞争优势,应源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服务创新。企业需强化自律,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营销,将尊重消费者意愿、维护用户权益作为经营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