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交出亮眼答卷
今年是钢铁行业**排放改造收官之年。截至今年7月,已有19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排放改造公示,**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排放改造,3.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工程改造,上述产能占**总产能的80%以上。
近日举办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钢铁企业的代表围绕“深化减污降碳协同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主题展开探讨。与会者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把**排放从“蓝图”变成了现实,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为全球钢铁业减污降碳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实施**排放改造和运营中投入了大量资金。**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0日,已完成全过程**排放改造的企业吨钢**排放改造投资约474.35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43元。据测算,到今年年底要实现超过80%的产能完成**排放改造目标,钢铁行业还需再投资2000亿元左右。
“我们要坚持不懈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收官之年的目标任务。”**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姜维强调,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排放成绩,持续巩固成果,做到长效保持。要充分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同频共振”,在实现高标准达到**排放要求的同时,努力推动技术进步,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不断**治理设施运行成本,**投资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走在**排放改造前列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绿色成效,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在**程度上**了市场竞争力。而非**区域部分企业由于环保设施配置良莠不齐、经营压力较大,**排放改造进展**。环保成本的差异加剧了企业不公平竞争。
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第十四届**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刘炳江表示,一时的改造容易,长期的保持更难。因此,应谋划一套更灵活、更可持续的管理体系,要用硬标准和软激励“两条腿走路”,确保所有企业在统一规则下公平竞争,让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实现“减排即获益”。
**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二级巡视员金明红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处于减量发展与深度转型时期,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行业节能降碳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行业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展节能降碳减煤改造,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3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自2021年电力行业首批纳入后,碳市场**扩围。
“我国碳市场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3种温室气体,**排放单位数量约3700家,年覆盖排放量80亿吨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的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逯世泽表示,**碳市场运行4年多来,总体平稳有序,市场机制作用初步显现,**在**层面压实了企业降碳责任,**推动企业树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
据介绍,长流程钢铁企业是钢铁行业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由此成为**碳市场**管理企业。根据2023年**钢铁行业经核查排放量,长流程钢铁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钢铁生产企业约98%。时下,钢铁行业碳市场扩围仍面临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减排与增长平衡难等问题,应从分阶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额缺口、优化完善统计核算制度三方面统筹推进。
逯世泽提出,下一步,钢铁行业应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议早动手、早准备,积极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发展低碳技术、**碳排放水平,尽快实现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也为进入**碳市场打好基础。此外,要尽快熟悉市场规则,**提升数据质量,加强企业能力建设。
从**碳市场总体架构看,包括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合作**市场机制研究部室主任、副研究员刘海燕表示,与强制碳市场不同,自愿碳市场是建立在企业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建议钢铁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市场,助力企业有效**履约成本、科学配置碳资产、获取减排贡献收益,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