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中心式学科建设,为生命抢救按下“加速键”

  作者:大兴区人民医院 吴利纳 谢婷

  今年5月的一个清晨,72岁的刘大爷在家中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不清的症状,家人紧急拨打120送往大兴区人民医院。救护车刚驶入医院大门,神经**的卒中绿色通道已同步启动——急诊科医护人员提前在门口等候,CT室预留检查机位,神经内科医生通过120院前急救车载系统提前获取患者基本信息。

  从患者入院到完成头颅CT检查,仅用了8分钟;明确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在卒中单元内迅速会诊,决定采取静脉溶栓**;15分钟后,溶栓**顺利输入患者体内。从入院到**,整个过程耗时仅35分钟,远低于**公认的“黄金1小时”标准。

  “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参与救治的神经**主任杨海华感慨道。过去,脑卒中患者就诊需经历“急诊科挂号-神经内科会诊-影像科检查-再返回诊室评估”的流程,光是科室间的辗转和信息传递就可能耗费1小时以上,不少患者因此错过****时机。而现在,神经**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力量,患者入院后直接进入卒中单元,各项检查、会诊、**环节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了多学科的一站式诊疗。

  刘大爷住院期间,康复医学科医生在溶栓**后的第二天就介入制定康复计划,通过床边肢体训练、语言功能锻炼等帮助恢复。出院时,他的左侧肢体肌力已基本恢复,说话也清晰了许多。“没想到恢复这么快,住院时医生、护士、康复师都围着我转,不用自己跑东跑西,心里特别踏实。”刘大爷说。

  在脑卒中救治领域,“时间就是大脑”是不变的真理。如何让突发脑卒中的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最及时的救治?大兴区人民医院以**式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打破科室壁垒,为患者搭建起一条**畅通的生命通道,开启了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大兴区人民医院心脏**—介入室

  神经**的建设成效,正是大兴区人民医院**式学科建设的生动缩影,而这一模式的探索可追溯至心脏**的建设。2012年医院成立心脏**,时任**主任的曹树军**提出“内循环”理念,旨在打破心内科与心外科之间的学科壁垒,促进二者联动协作。在这一理念下,内科医生专注于疾病的前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外科医生则在必要时精准实施手术干预,双方密切配合,为患者提供连贯、**的诊疗方案。2016年在“内循环”理念的进一步推动下,医院创建胸痛**,针对急性胸痛患者,持续优化绿色通道各流程,构建了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分诊、快速诊断到多学科协同**的一体化救治体系。通过与120急救**紧密合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传输,胸痛**能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就做好接诊准备,极大缩短了救治时间。数据显示,胸痛**成立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大幅提升,患者的死亡率显著**。

  2020年末,曹树军担任医院院长职务后,借鉴心脏**模式拓展与延伸“内循环”理念,先后成立消化**、呼吸**、神经**、肿瘤**,通过打破科室间壁垒,促进临床资源**整合,以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为核心,让患者得到更精准个体化**。呼吸**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提供从急性发作期救治到稳定期康复管理的全程服务;消化**为消化道出血、胃肠肿瘤患者,实现了内镜检查、手术**、术后康复的无缝对接;肿瘤**则为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方案,涵盖手术、化疗、靶向**及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提高患者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大兴区人民医院急诊卒中单元

  “**式学科建设不是简单的科室合并,而是从诊疗逻辑到管理模式的深层变革。”院长曹树军表示,在过去,患者就医往往需要辗转多个科室,重复检查、排队等候,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延误。而**式学科建设的推进,**改变了这一局面,医院以疾病为**,将相关科室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了从“患者围着科室转”到“科室围着患者转”的转变。

  大兴区人民医院的**式学科建设是医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未来,医院将持续秉持大健康理念,继续深化**式学科建设,探索建立“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服务模式,将服务触角从疾病**延伸至健康维护、从个体救治扩展至群体健康,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各**开展前沿性研究,推动医学创新,通过持续优化人才梯队、推动科技创新,让**式学科建设朝着“更精准、更**、更温暖”的方向前行,为健康大兴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