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工具箱”扩容增效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二季度金融机构**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增加较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
当前,我国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建设,在加快高碳产业低碳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随着绿色金融“工具箱”愈加丰富,在提升金融服务“含绿量”的同时,也为美丽**建设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加力支持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定向募集资金,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7月8日,建设银行发行的首笔“固息 浮息”绿色金融债券正式上市。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行本次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满足《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绿色产业项目,精准投向清洁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此外,从发行机构看,今年上半年,厦门银行、江西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发行绿色债券,持续加大绿色领域资金投放,以金融之力助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市场总量来看,我国绿色债券规模不断增大。万得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为4900.50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发行规模增长90.18%。这一增长表明绿色债券市场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持续扩张。今年上半年,**共发行绿色债券219只,主要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
为引导金融精准支持绿色低碳领域,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协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优化我国绿色债券标准,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同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今年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调,银行机构要规范开展绿色债券业务,加强募集资金管理,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研究员傅奕蕾表示,近年来绿色债券市场政策支持进一步成熟,各部门及监管机构合力从完善标准体系、优化发行机制、规范评估认证流程、改进信息披露框架等方面陆续出台政策,为绿色债券市场有序发展提供多方位政策支持。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为本行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助力。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要确保资金用途,应以可计量、可监测、可验证的绿色金融体系完善为基础。另一方面有债券承销**的商业银行要关注绿色债券品种创新,在服务客户的实践中,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推荐适配的绿色债券品种,并提供承销服务。
傅奕蕾表示,要强化主体责任与监管协同,落实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加强央地协同防范“漂绿”风险;提升评估认证机构专业水平,规范评估流程;压实承销商和发行人存续期管理责任,保障投资者权益,筑牢绿色债券市场稳健发展的根基。
丰富碳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是**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本身是绿色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与**流通,推动资源向低碳产业配置。
自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以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渐完善,由此也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将释放更多绿色发展空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5日,**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在应对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碳排放总量约束下,碳排放具有稀缺性,与碳表现挂钩的**受到银行业青睐。”**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表示。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各类银行机构围绕碳排放权登记、交易和清算开展碳金融服务,探索创新碳市场交易工具等。南京银行为在**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持有碳配额的控排企业推出碳表现挂钩**,借款人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履约情况越好,碳配额结余越多,**利率越低。“碳金融是金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具,银行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探索碳足迹金融产品创新,将碳足迹标识、碳数据库等信息纳入授信模型,将更好推动地方产业低碳发展。”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瑞丰农商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洪东海表示。
但从目前碳金融市场表现看,碳金融产品还面临挑战。当前,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有限,还处于扩容周期内,碳资产在银行授信、抵质押等方面的金融属性还未充分挖掘,有待形成“碳资源—碳资产—碳资本”的良性循环。此外,碳金融市场的产品主体以碳市场的现货交易为主,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发展还在起步探索阶段,未能**覆盖和充分满足企业对碳排放和环境成本的中长期风险管理需求。
更好服务“双碳”目标与新型工业化进程,还需在体系丰富性、工具多样性等方面持续发力。刘**表示,要加快构建多层次碳市场体系,推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尽快推出,增强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能力;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分行业分阶段纳入更多**排放单位,提升市场容量与流动性。与此同时,要加强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统一透明的碳排放数据基础,提升碳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与风控能力。
探索完善转型金融
转型金融在绿色低碳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核心使命是为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较难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转型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远大于纯绿产业。在政策、标准和能力到位之后,转型金融业务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绿色金融的下一个突破口在于发展转型金融。
转型金融是在低碳发展与传统行业之间架起桥梁的新兴金融实践,旨在支持高碳行业实现低碳转型。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研究**研究员薛方表示,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望共同构成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双支柱”。转型金融为高碳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但不是保护落后产能,而是为科学脱碳提供改造资金和必要的时间窗口。
政策加码支持转型金融发展。目前,我国多个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中均提出了发展转型金融或金融支持高碳行业有序转型的相关要求,如去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
近年来,各地中小银行为深耕地方经济,加大对辖内企业走访力度,精准支持能源、工业等**领域转型。在山东,多地金融机构结合产业发展特点,优化专项信贷产品和服务,助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在浙江,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泰顺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强化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动,推动高碳行业实施环保设施升级、燃煤锅炉节能改造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来看,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是增强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主任任玉洁表示,在深化推动转型金融时,可以立足当期阶段,重视实质转型,随着数据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等,形成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转型金融体系;可以推动转型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融合发展,探索综合金融模式赋能高碳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可以将发展转型金融与机构自身业务转型升级等相结合,培育长期发展能力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