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非标信托或被禁 信托市场迎变革
财经8月18日讯 近日,多家信托公司证实,信托产品登记公司要求自9月1日起,不再接受底层为单一融资方的信托预登记。这一决定标志着信托产品投资单一非标资产的时代或结束,信托行业将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单一非标信托受限
**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信托登记业务指南(版本V3.0》及相关附件显示,《预登记要素表及填表说明》对信托公司预登记提出多项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对于资产管理信托,信托公司应当落实组合投资要求,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信托公司的融资类非标产品多以单一融资方为主,常见于房地产企业或地方城投平台项目。
从具体填报要求来看,交易结构简介信息填报需明确底层资产分布信息,包括资产类型、资产分布、资产运用期限以及交易对手信息等。同时,若信托资金通过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向底层资产,需完整披露交易链条、各层嵌套SPV信息等;对于底层资产为**等类型的,要逐一明确募集资金用途;用于置换金融机构**的,需补充说明原**相关信息并遵循**展期原则。
事实上,非标信托业务向组合投资转变并非突然而至。2023年7月,原**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实施后行业集中反映问题的指导口径》,就已明确提出信托公司不得通过资产管理信托业务为单一融资方募资,要求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需进行组合投资,并规定单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单一资产占比不得超过25%。2024年,监管部门也通过窗口指导等形式,强调非标信托需进行组合投资,各家信托公司已陆续开始相关布局。
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规实施后,信托公司将面临诸多挑战。华北某信托公司业务部总经理罗浩表示,以前信托公司做非标,习惯围绕单一优质融资方开展项目,流程简单、收益明确。如今要求组合投资,意味着要同时对接多个融资主体,筛选不同底层资产,这对信托公司的投研能力和风控体系是巨大考验。
从行业实践来看,组合投资业务形式多样,有“非标 非标”组合,也有“非标 标品”组合,结构相对复杂。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指出,做纯粹的非标组合投资业务可能受区域、行业、期限匹配等因素影响,实施难度较大;而“非标 标品”组合投资业务则主要受制于信托公司的投研能力和产品估值问题。
然而,挑战之中也蕴含着机遇。华西某信托公司资管部负责人黄然认为,组合投资模式的**推行,是信托公司业务模式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契机。从整个信托行业来看,这有利于优化行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的专业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信托业向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助力信托真正回归本源。
行业与投资者均需调整
此次单一非标信托被禁相关政策,信托行业和投资者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托公司需要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加强投研能力和风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组合投资业务模式。无论是“非标 非标”还是“非标 标品”组合,都要求信托公司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动态,深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风险特征,提高资产配置能力。
同时,信托公司也应借此机会,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发挥信托制度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可围绕**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聚焦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信托业务。
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重新审视信托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以往依赖单一融资方的信托产品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投资者不能再单纯依靠某一个融资主体或项目来获取收益,而应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的分散性。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合理调整投资组合,选择更加多元化的信托产品,同时加强对信托产品底层资产、交易结构等方面的了解,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未来,有关非标信托业务开展情况,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