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商业保理行业将迎新规 规范发展进入新阶段
财经8月19日讯 日前,据多位商业保理行业和机构人士向媒体证实,一个**性的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已下发到机构征求意见,这将对规模达3万亿的商业保理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新的规范将引导商业保理公司回归本源,专注于企业应收账款领域,明确禁止商业保理公司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际为消费贷的融资业务。联合资信**报告显示,随着近三年**企业应收账款快速增长,商业保理业务规模从2021年的2.02万亿迅速增长到2024年的超3万亿。
规模增长与问题并存
记者了解到,2019年10月,原**银**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对各地保理公司的监督管理权限授予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然而,以往对商业保理从事个人消费业务没有明确禁止,部分规模小的保理公司利用政策漏洞从事类消费贷的业务,此类业务带来了不少连锁风险和关联投诉。
长沙某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保理公司做消费贷持续多年,商业保理公司一般可通过超出营业范围的信用贷产生利息,以及在协助客户做贸易增量流水过程中形成供应链闭环而收取咨询费或者服务费。华南某农商行分行负责人则指出,此前接触的保理公司通过预付款保理来实现融资的模式,存在类似挪用保证金的风险,因为实体运作账户是公司账户。
此外,2020年前后,部分省市地方还曾发文鼓励“进一步发挥商业保理等机构作用,鼓励新市民融资工具投放”。今年以来,负责监管商业保理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也陆续出台地方管理办法,如2025年1月生效的《上海市商业保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业务范围、股东、注册资本和董监高都有详细规定。
行业将面临重大调整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禁止“消费贷伪装保理”将直接挤压以消费应收账款为载体的高收益、快周转业务,行业收入结构将由“高息短期”向“中低息、产业链中长期”迁移,资产端将更加聚焦真实贸易背景的B2B应收账款,诸如医药、物流、制造、工程分包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应收将占比提升,杠杆与风险偏好同步收缩。
对于那些此前依赖此类“擦边球”业务的中小型保理公司而言,挑战重重。曾刚指出,合规红线收紧会导致存量资产整改与计提上升,资金方收缩会提高融资成本,获客难度将增大,风控与尽调能力短板会**,ROE也会下行。
不过,曾刚也给中小型保理公司提出了转型路径。一是回归场景,与核心企业/平台签署保理额度,做应收账款池化与反向保理;二是建设贯穿合同、发票、物流、资金四流一致性的风控与数据能力,采信电子发票、票据和存证;三是产品从“类信贷”改为“应收 保理 保函/保险”的多重增信,并延伸保理资产证券化、票据/ABS退出;四是优化资金结构,引入银行同业、产业基金与保险资管,**资金成本;五是差异化深耕细分行业,提高议价与风控专业度。
缓冲期设置必要性明显
此次新规预计将给予行业1-2年的整改缓冲期,类似此前对小贷公司的规范过程。曾刚认为,这一缓冲期的设置有三重必要性。一是**“急刹车”引发的流动性与信用连锁风险,避免大规模违约和同业踩踏;二是为存量“类消费贷”资产提供消化与置换时间,**利润与资本充足率波动;三是给机构完成系统、风控、合同与合作生态重构预留周期,提升改革可达性与市场预期稳定性。
在缓冲期内,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及保理公司自身都有**工作要做。曾刚表示,监管部门应明确口径与时间表,分情形分类处置,建立白名单与负面清单,出台穿透核查、信息报送与评估标准,设立试点与沙盒,支持合规转型融资与不良处置工具。行业组织应发布自律准则与模板合同、尽调清单与“四流一致”指引,组织培训与测评,搭建资产撮合与联合增信平台,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保理公司应完成业务梳理与断档计划,制定“双轨制”——存量整改与增量合规并进,升级风控与IT系统,强化发票、物流、回款核验,调整资金结构与久期,探索反向保理、应收池化、保理 保险/担保组合,并预备ABS/ABN退出路径,同步做好客户沟通与信息披露,稳预期、控风险。
风险出清与质量提升并存
**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随着金融监管环境的不断加强,保理公司将在风险管理和合规方面面临更高的要求,保理公司数量预计将进一步减少,但市场机遇持续扩张,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曾刚也指出,未来2-3年行业将呈“总量平稳偏增、结构显著优化、集中度提升”趋势。
在行业去芜存菁的过程中,一些类型的保理公司将更具竞争优势。曾刚表示,一是央国企与大型金控/银行系,资金成本低、合规与风控能力强,可做核心企业反向保理、应收池化并批量证券化;二是深耕特定产业链(如医药流通、能源化工、工程分包、汽车零部件、跨境贸易的专业化保理,凭场景、数据与回款控制形成护城河;三是与大型平台/供应链系统绑定的科技型保理,依托电子发票、物流、回款“三单对碰”和账户托管实现低成本规模化。
曾刚认为,保理行业市场格局或演进为:头部(央国企/银行系/平台系份额显著上升,中部专业化玩家做精细分场景,尾部以并购整合、转型为经纪/资产服务或退出为主,可能形成“强者恒强、专业突围”的双层结构。总体来看,新监管规则下,商业保理行业短期阵痛难免,但有望促进行业出清与质量提升,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对于商业保理行业新规后续实施情况,以及未来行业发展情况,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