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公益新模式,“未来教室公益计划”落地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屏山学校
9月25日,由俞浩基金会与追觅生态联合发起的“未来教室公益计划”宣布落地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屏山学校,这也是该计划在中西部建设的首间“未来教室”。项目以“硬件革新 软件赋能 目标升华”为核心理念,构建从“物质帮扶”迈向“个性托举”的全链条公益模式,为教育公益领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未来教室”通过智慧教室改造,将AI编程区与创客课程体验区有机整合,打造出“可操作、可互动、可创造”的沉浸式科技空间。在课程实践中,学生可以亲手操控无人机、运用 AI图像生成软件将创意可视化,真正实现“触摸科技”,有效打破乡镇学生对科技的认知距离,为个性与多元化发展提供实践载体。
项目以“空间 设备 课程”三位一体的方式,为乡镇学校构建完整的 “科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公益从“解决当下问题”向“培育未来能力”转型。俞浩基金会通过整合企业科技资源,与学校深度协同,探索出“科技赋能-场景创新-生态共建”的可持续公益路径。
在资源整合层面,项目形成了“基金会出模式 企业出技术 学校供场景”的三方协同架构:俞浩基金会负责公益模式设计 资源协调,确保项目符合教育公益目标;追觅生态发挥科技优势,提供硬件支持与工程师资源,夯实技术赋能基础;学校则根据教学匹配场地及师生资源,保障项目落地贴合实际需求。这一“各尽所长、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为项目可持续运行奠定了制度基础。通过构建“多方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让教育公益摆脱了对“单一主体”的依赖,具备了在不同地区推广的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教室”并未采用传统的标准化方案,而是围绕“硬件配置 课程开发 导师对接”三大核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差异化需求进行灵活适配。硬件根据规模与地域特点定制,课程保留“基础编程 AI启蒙”核心模块,导师体系则依托工程师资源库提供持续支持,形成“因地制宜”的公益实施机制。这一做法也为教育公益行业树立了 “有空间、有内容、有方向”的闭环育人体系标准。
相比于传统“物质帮扶”模式,“未来教室公益计划”更注重“个性托举”,不仅点亮乡镇孩子的科技梦想,也为教育公益行业提供了一份“可落地、可持续、可复制”的实践样本。随着“未来教室公益计划”在更多地区的落地推广,教育公益有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为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