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业绩创新高,股价创新低,是有潜在的隐患还是在憋大招?
8月**一天,隆基绿能的97.8万股东终于等来了半年报。数据显示,隆基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90.6亿,创历史新高,二季度净利润超55亿,也是历史新高。
炸裂的业绩与低迷的股价形成巨大反差,隆基到底怎么了?是有不为人知的潜在风险还是在憋大招?
隆基是全球组件和硅片双料龙头,其中组件和硅片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5.77%,29.61%;占利润比例分别为58.4%,33.92%。上半年隆基硅片出货52.05GW(外销22.98/自用29.07GW),也就是说硅片对隆基利润影响只有19%,因此组件是我们分析的关键。
从半年报来看,基于现有的技术(P型电池为主),隆基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均有所提升。上半年隆基硅片和组件出货量分别为52.05GW,26.64GW,分别同比增长31%,48%。综合毛利率为19.08%,同比提升1.4pct,净利率14.15%,同比提升1.3pct;其中Q2 毛利率20.00%,环比提升2.1pct,净利率15.20%,环比提升2.4pct。销售费用减少(主要是质保金计提比例下调导致)使净利润增加约8.21亿。质保金比例下调是源于对自身产品的信心,但面对增加的净利润分析时**还是适当保守一些。
上半年近92亿利润,有8亿来自质保金比例下调,有23亿为投资收益,有9.5亿为汇兑收益;还有约20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展望下半年,由于组件价格已经逼近成本价,下行空间不大,因此资产减值预计不会再有大幅增加。)。综合来算,有约20亿是非经营性收益。如果将这一部分剔除,隆基半年报净利润增长为11%,对应现在是市盈率11倍,也属于合理。
技术迭代方面,2019年P型电池市占率超越B型成为主流,到2022年,P型电池市占率约为88%。随着光伏P型电池技术的量产转换效率接近理论极限,光伏电池厂商逐步加速N型电池技术的研发和量产。
目前主流N型电池技术包括TOPCon、HJT和IBC。TOPCon电池成本低和设备兼容性好,短期占优;而HJT电池相比TOPCon及IBC等N型电池,具有转化效率高、未来提效降本空间大的优势。目前各种N型电池路线的非硅成本高于PERC,降本是未来技术迭代的关键。
目前光伏主流厂商都在扩产TOPcon,对HJT则相对谨慎,主要原因是后者的成本还远不及预期,此时扩产会严重影响利润表。目前,几大光伏龙头中,只有通威股份在布局HJT的产能(约1GW),其余的几大龙头都以技术储备为主。业内预计到2026-2027年,HJT市占率会超过50%,成为市场主流。
根据**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前7月光伏新增装机97.16GW,较2022年同期增长158%;其中7月新增光伏装机18.74GW,同比增长173.58%。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4.7亿千瓦,正式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装机,仅次于煤电。
机构预计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368.8GW,同比增长37.6%,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730.1GW,2023-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39.7%。按1.2容配比测算,2025年全球光伏组件需求量将达到876.1GW。
按照隆基半年报的解释,虽然目前光伏装机超预期,但由于有大量新增资本进入,叠加原有企业扩产,导致产能出现结构性和阶段性过剩(据不**统计,目前光伏规划产能大概是需求的近2倍),光伏竞争日趋激烈,即将进入“淘汰赛”。一旦新技术获得推广,则现有产能将迅速被淘汰,跟不上步伐的公司业绩将出现断崖式下降。
光伏目前是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行业,该行业的公司一方面要精研现有技术,力争获取高利润;另一方面,要布局新技术,避免掉队。当下隆基在光伏的地位类似马拉松的领跑者,阶段性**但优势不明显。未来只有在制造和研发这两方面持续突破,才能捍卫全球光伏龙头的地位。目前看,隆基做的还不错。
品牌、渠道、成本管控能力是隆基当下的三大核心壁垒,对新技术的把控是隆基赢得未来的关键。由于组件使用期长,可达25-30年,其功率衰减对电站长期收益影响重大,所以组件的品质极其重要,因此客户更相信隆基等大品牌,也愿意为之付出高溢价。不同地区的组件价格存在较大差距,龙头公司提前布局海外渠道销售,能够享受到较高的品牌及渠道溢价。组件环节较其他环节需要的辅材更多,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及时供给影响较大,对成本管控能力要求也更高。
隆基在新技术布局方面一直是处于**梯队。隆基上半年研发费用34亿,晶科能源为8.2亿,天合光能为8.18亿,晶澳科技为5.65亿,阿特斯为2.79亿。隆基一家的研发支出比其余四家总和都多。2012年至2023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已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为全行业**。隆基上半年HBPC 电池已经投入量产,设计良率和效率目标符合预期。
财务状况方面,隆基目前有561亿货币资金,有息负债只有约100亿,有息负债率为12%,财务状况在组件F5中属于**的。
股东层面,二季度外资减持2.44亿股,按照区间均值计算,减持金额约80亿。
隆基过去两年的大幅下跌与部分内资机构和外资的轮番减仓有很大关系。回顾历史,你会发现这批人多数是后知后觉(正如李蓓说的,是一些搅S棍),**队在2019年减持隆基时,这些人正在忙着加仓。而大机构的代表高瓴资本持仓则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