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耐心资本、长期资金支持。**人民银行等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与**制造业创新**、高校院所、创业孵化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高水平制造业中试平台、****研发计划成果产业化试点单位等合作,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环节。从0到1,是科研思路成功走出实验室、形成产品的飞跃;从1到N,是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成功应用、走向市场的跨越。当前,我国创新应用成果加速落地,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更加壮大,今年上半年**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但也要看到,科技成果转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往也耗时良久,较难一蹴而就。因此,耐心资本、长期资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要引入、增加、用好耐心资本与长期资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更多确定性。
引入耐心资本,要开源,丰富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格局,科技型企业有机会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获取创业投资资金、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等方式,夯实资本金并满足日常经营需要。接下来,要进一步开源,引入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潜力的资金供应者,唱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协奏曲。其中,保险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的前提下,可通过股权、债券、私募基金等形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增加耐心资本,要疏通,扩充资金实力。引入耐心资本只是**步,还要关注投资机构自身的资金来源与服务能力,即解决投资机构的募资难问题。如果投资机构自身缺乏融资渠道,它就难以发挥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作用。今年以来,随着债券市场建立“科技板”,股权投资机构有了更多机会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并将募集资金投向科技型企业。应继续推进、共同建设好债券市场“科技板”,完善配套支持机制,持续提升耐心资本的服务实力与能力。
用好耐心资本,要提质,优化考核机制。解决了有没有,还要思考如何把耐心资本用好,让它充分、有效发挥作用。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推动投资机构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这涉及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制度规划,二是落地执行。二者相互关联与制约,需要科学、统筹考量。在制度规划方面,投资机构要坚持“算总账、算大账”的总体思路,注重考核投资工具的整体盈亏情况。在落地执行环节,投资机构要充分考虑一线工作人员的责权、奖惩问题,尤其要明确哪些情形适用于尽职免责条款,明确风险容忍度与容错率,让一线人员放开手脚、免除顾虑,推动耐心资本陪伴科技型企业完成长跑。
此外,为了确保相关工作的可持续性,还要做好风险分担工作,平衡收益与风险。其中,要充分发挥科技保险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减震器与稳定器作用。目前,金融管理部门已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