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天天玩手游,玩到凌晨四五点 暑期未成年人“指尖沉迷”调查

  8月的北京欢乐谷,正午阳光炙烤着排队区的围栏。在排过山车的百米长队中,十几个孩子几乎保持着同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背,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汗水顺着13岁男孩小凯的额角流下,但他目不斜视,抬起两侧大臂配合歪头擦掉汗水,因为他正专注于某款网络游戏。

  “还有20分钟才到我们,这局打完刚好。”他头也不抬地对身边的同伴说,手机屏幕在他眼镜上反射出忽明忽暗的光影。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天津多处影院、景区、餐厅,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青少年用手机构建起另一个世界——短视频的魔性音效、游戏的厮杀声、屏幕外和小伙伴的激烈交流、复盘,成为不少孩子这个暑假的常态。多名受访家长无奈表示“管不住”“不让玩手机就闹”。还有家长感到困惑:“不知道从哪弄来的账号,一玩玩一天,防沉迷系统咋不管用呢?”

  多种手段突破防沉迷

  “吃饭快点!对局马上开始了。”餐桌旁,初二学生小林一只手快速扒拉着米饭,另一只手举着手机,听着“队友”发来的语音。他的母亲无奈地看着他,告诉记者:“这孩子暑假就没见过太阳,凌晨四五点才睡,每天中午才起床,除了吃饭就是抱着手机玩,几乎不出门。”

  小林的母亲说,今年期末考试后,小林以“成绩**”为由索要“游戏奖励”,从此便陷入了无节制的游戏循环。“他说同学都这样玩,我不让他玩,就发脾气,说我不讲信用。”更让她头疼的是,小林使用的游戏账号**不受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的限制,“系统根本分不清是谁在玩,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管”。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暑假后升二年级的果果没有自己的手机,却总能通过哭闹、撒娇等方式从家长手中“借”到手机。拿到手机后,他熟练地打开短视频软件刷起搞笑视频,或是登录游戏玩上几局。“他用的是我的账号,防沉迷系统对他根本没用。”果果的母亲坦言,自己和丈夫工作繁忙,有时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不得不妥协。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软件都设置有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一些未成年人却能通过种种方式转向“地下通道”——他们或借用家长账号,或通过租号、买号,继续在网络世界里“畅游”。

  在社交平台上,“如何绕过防沉迷系统”的话题屡见不鲜。记者看到,有未成年人在论坛分享经验:“今年初二,花1000元买了个**号,不怕被防沉迷了”“找个成年的哥哥姐姐借账号,他们一般都会同意”……

  账号租赁形成产业链

  “免押金可排位,4元/小时起租。”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这样的游戏账号租赁信息赫然在目。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平台标注着“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但不少租号、卖号信息仍在公开交易,形成了一条针对未成年人的黑灰产链条。

  在某杂货铺的商品页面,记者看到其提供的某游戏租号服务按皮肤数量分级定价:300个皮肤4元/小时,630个皮肤以上20元/小时。商品详情中还注明“两小时起租,无人租不下线”。当记者以未成年人身份咨询“是否有防沉迷”时,卖家迅速回复:“用我们的上号器登录,避开系统检测,放心玩。”

  记者发现多款热门游戏的租号市场很是活跃。某卖家推出“新粉免费玩一小时”“****价无押金”等优惠活动,提供包含有许多稀有皮肤的账号,租期灵活至“一小时起租,可**、包天”。商品页面虽有“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的提示,但卖家在私聊中表示:“拍前联系客服,教你怎么操作不会被查。”

  更具诱惑力的是低价策略。有些租号服务主打“一元起畅玩神级账号”,按账号**分套餐,时租价格1元到4元以上不等,包天价格15元到40元以上,卖家在详情中极力渲染游戏体验。

  这些租号、卖号服务的核心在于绕过防沉迷系统。卖家通常要求用户通过第三方上号器登录,而非游戏官方客户端,以此避开实名认证检测。某卖家向记者透露:“上号器会隐藏你的真实IP和设备信息,系统只会识别到我们的成年人账号信息,不会触发防沉迷限制。”

  交易流程也极为隐蔽。多数卖家不直接在平台沟通细节,而是引导用户添加私人聊天账号,通过私域流量完成交易。在支付环节,他们会要求用户选择“虚拟商品”“数码配件”等无关类目下单,掩盖交易实质。“这样平台检测不到是游戏账号交易,安全得多。”一名卖家解释道。

  家庭学校平台共把关

  面对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的问题,不少游戏平台一直在不断升级技术手段,推出针对性措施。如在人脸识别方面,在游戏登录、充值两大环节加大人脸识别力度。针对疑似未成年人冒用的账号,系统会随机触发验证,未通过者将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为打击租号黑产,有游戏公司还推出了人脸识别“**锁”。当系统检测到账号存在短时间异地多次登录等异常行为时,会弹出倒计时人脸识别提示,用户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同一设备上完成验证,否则账号将被判定为疑似未成年人使用并封禁一段时间。这一措施有效提高了租号黑产的代过门槛,让“一人租号、多人使用”的模式难以得逞。

  技术不断更新下,为何未成年人网游沉迷问题仍存在?

  **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主任刘晓春说,当前防沉迷机制的核心漏洞在于身份识别失效,未成年人没有用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而是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来登录游戏,导致平台无法有效识别。尽管主管部门推动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已实现跨软件游戏时长统计,但账号冒用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甄景善分析,暑期未成年人课余活动供给不足,现实中课余活动要么少之又少,要么成本高昂,而游戏门槛极低,成为未成年人的主要选择。家校衔接不畅,家长缺乏有效陪伴,甚至将电子设备当“电子保姆”,自身过度使用设备,还进行了错误示范。

  “未成年人游戏沉迷治理,需家长、学校、平台、社会及政策层面形成合力。唯有明确各主体法律责任,强化技术防控与教育引导,方能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守护其成长权益。”甄景善说。

  他认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存在操作性不足、有滞后性等问题,建议出台**清晰的细则,明确各主体法律责任,尤其强化游戏平台责任,动态调整政策以应对客观变化。平台需严格落实防沉迷规定,接入**实名验证系统,采用多角度认证、生物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确认使用者身份,对疑似沉迷账号定时验证,防止冒用,同时强化制度建设,避免将利益**化作为**目标。

  在刘晓春看来,家长不能将责任**推给平台,应做好引导,把好**道关,丰富孩子暑期生活,杜绝将身份证交给孩子登录游戏,**化发挥手机未成年人模式功能,约定游戏时间并帮助养成健康习惯。

  甄景善还提到,学校在暑期不应“缺位”,需采取变通方式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游戏意识,培育良好学风和价值观。

  (文中未成年当事人均为化名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