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日前,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接受**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资产吸引力提升,正驱动外资对**资产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的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正吸引**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陈翊庭说,下一步,港交所将优化制度安排,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更好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适配全球资金多元配置需求;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标的扩容,进一步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值得注意的是,9月22日,港交所宣布,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以满足境外投资者多元需求。
供需两端双轮驱动
外资从被动进场到主动加仓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交出靓丽“成绩单”: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同比上升118%;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对于港股热度是否具备可持续性,陈翊庭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信心满满。从供应端看,陈翊庭透露,目前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整体看,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相较于供应端,我们更关注需求端的变化。”陈翊庭强调,港股需求端的**亮点,是外资显著回流。以**某大型企业的IPO发行为例,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外资回流的背后,是全球资产配置逻辑的深刻转变。过去几年大量资金押注美元资产,但地缘局势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正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分散投资风险。
“当资金从美元资产溢出,寻找新的配置标的时,港股恰好提供了一批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成为外资‘装钱’的优质选择。”陈翊庭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对**资产的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几年前,部分外资还在说‘**资产不能投’,现在他们的态度已经变成‘**资产不能不投’。”陈翊庭说。
一方面,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进一步刷新**投资者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知,促使他们重新研究并审视**资产的投资价值,并挖掘出一批优质标的。
另一方面,许多外资机构深入研究**供应链后发现,将供应链从**转移走,并非几年内能完成的事,甚至**供应链可能**无法被**替代。
此外,陈翊庭表示,相较于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十四五”规划等折射出的政策确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这也让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逐步转向今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为1000亿港元,2024年上升至约1300亿港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攀升至2402亿港元。其中,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包容性制度赋能创新
开放性市场汇聚活力
港交所在制度设计上始终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当被问及港交所何时会出现比肩英伟达的企业时,陈翊庭表示,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制度创新里。
“腾讯2004年在港股上市时,只是一家做游戏的小公司,谁能想到它会成长为如今的巨头?”她表示,港股的优势在于允许潜力十足的初创企业上市,并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巨头。
港交所18A与18C上市规则的推出,正是其制度创新与包容性的缩影。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节,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港交所推出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18C章节刚落地时,市场曾追问为何没有企业申请。”陈翊庭回忆道。时至今日,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18C的推出,就是我们预判长线投资者的需求,并将其与特专科技企业对早期融资的需求相匹配,**让制度创新转化为市场活力的例子。”陈翊庭认为,培育比肩英伟达的企业需要时间,但只要保持制度包容性与市场开放性,港股就具备孕育巨头的土壤。
联通境内外市场
补全货架短板
港股IPO热度提升,也与A股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效应。港交所研究数据显示,“先A后H”企业在A股的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A H”形成了两地上市、良性循环的格局。
陈翊庭表示,在全球投资者寻求多元化配置的背景下,**资产无疑是优质选择,港交所需进一步优化货架产品,以承接全球投资者需求。
“港交所在股票与衍生品领域优势明显,但在债市、大宗商品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陈翊庭说,打个比方,若美国资本市场货架上有10个产品,香港市场**3、4个,那么当投资者寻求美元资产替代品时,香港就难以全方位参与竞争。
对此,陈翊庭表示,未来港交所将扮演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同时积极补全FICC(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等领域的短板,打造更**的资产配置平台。
在互联互通方面,陈翊庭表示,目前沪深港通标的以股票为主,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此外,港交所还在与沪深交易所合作,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沪深港通。
“当前,外资对**资产非常感兴趣,且在各个资产类别都需要寻找替代品,在此背景下,若投资者购买**类型产品都能通过互联互通实现是**的,这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陈翊庭说。
从承受质疑到外资踊跃进场,从成交低迷到日均交易量翻倍,从推出18A、18C到推动互联互通持续扩容,港交所正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心态、创新的制度,助力巩固提升香港**金融**地位。